张志超
[摘要]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指出改写主要受诗学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限制,《功夫熊猫》正是如此。首先,《功夫熊猫》在良好地呈现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同时,其主题渗透着美国精神,彰显着“美国个性”,印证着“美国梦”的实现,可以说它是中美文化的一个完美结合。同时,从诗学的角度,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也很好地解决了《功夫熊猫》为什么是动画片这一问题。
[关键词]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中国文化;美国精神
美国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狂潮。据新华网报道,影片上映十天,国内票房收入已经过亿。作为一部由美国拍摄的中国“功夫片”、“武侠片”,《功夫熊猫》的轰动与片中中国元素的呈现角度和中国文化的描述方式以及“美国精神”的主题表达密不可分,可以说它是中美文化的一个完美结合。借用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我们对此可窥探一隅。
一、改写理论的起源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改写理论中提出文学是一个具有约束机制的系统,其约束力主要来自包括意识形态,经济要素、地位要素的系统外赞助人以及包括文学技巧序列、功能观念、自然语言的系统内诗学规范。他指出,“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加工和调整过程;“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在勒菲弗尔看来,改写主要受内外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来自于文学系统的内部,由评论家、教师、翻译家等所组成的专业人士,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诗学;另一个则来自于文学系统的外部,即拥有促进和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权力的人和机构,即赞助人。归结到翻译的问题上,影响翻译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翻译家的意识形态(也许他支持这种意识形态,也许赞助人将这种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和当时文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诗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熊猫》的创作同时受到了内因和外因这两方面的影响。它的“翻译”选材来自中国文化,而其创作受到了文化改写者的意识形态和占主导地位的诗学的影响。
二、改写理论与动画创作主题的契合
1、《功夫熊猫》之中国元素和文化的呈现
《功夫熊猫》极具中国特色,导演斯蒂文森对该片的定义是“我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片头,梦工厂固有的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LOGO,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其中的“针灸”、“马褂”、“面店”皆来自于中国乡村的普通生活;剪纸、泼墨、皮影,则是纯正中国味的艺术;即便是英文台词,“乌龟”、“功夫”、“师傅”甚至“豆腐”等也保留成了汉语发音。融入人物的哲学概念与武学理念也是地道的“中国制造”,例如,乌龟大师说的“昨日之事不可留,明日之事不可知,而今天则是恩赐”、“消息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你看问题的角度。”等颇得老庄道家神韵。配乐,浣熊师傅出场时独立树下吹奏笛子,片中五大高手夜袭也配以《卧虎藏龙》中章子怡夜奔的音乐。而人物造型也颇具“国味”,丹顶鹤“能写毛笔字”,鸭子樵夫穿唐装戴着瓜皮帽,阿宝乘的交通工具是轿子,阿宝爸爸头顶则装饰着一碗面条、一双筷子!观众会第一次感到看好莱坞动画片是如此亲切。诚如本片另一导演说的,“《功夫熊猫》是我对中国的一次致敬”。
2、《功夫熊猫》之中国文化的改写
即便“国味”十足,我们也只能说《功夫熊猫》“很中国”,因为赋予它灵魂的人血液里融入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它响应着美国人娱乐至上的精神,秉承着西方“认识自我、挖掘潜能”的经典逻辑,崇尚着每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的理念,印证了“美国梦”的实现。正如勒菲弗尔改写理论所强调的:文学是一个具有约束机制的系统,改写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写之时必然受到其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写异族文化亦然。可以说,《功夫熊猫》是一个地道的混血儿,披着中国的皮囊,而身体里流淌着的却是美国的血液。
(1)美国个性。纵观美国历史,美洲大陆多样化的土地和多国文化的融合,使得美国人乐观、务实、不屑于哲学等形而上的东西,追求平等与自由,崇尚荣誉和英雄行为,是一群坦率的个人主义者。也因此,美国人对出身和阶级的概念非常淡薄,非常乐于自我拯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愿意自己干出一番事业,并坚信只有自己干出的事业才会被人欣赏。与此同时,美国人身上有一种优越感,而且在这种优越感之上还建立起一种使命感。相应地,这种独特的“美国个性”鲜明地表现在影视创作上,致使一代又一代的好莱坞人孜孜不倦地传唱着这个主题——世界陷入危机,末日即将到来,且是美国人力挽狂澜,救世界人民于水火。
而《功夫熊猫》正响应着这种“美国个性”。片中的熊猫阿宝,出身卑微(面条世家),肥胖贪吃(平民追求),但却有着崇高的理想,一心想成为功夫高手、武林至尊,惩奸除恶,造福人民(片头熊猫所作美梦为证)。一次意外他成为保护整个山谷(世界)的龙斗士,最终这个只会搞笑、心无城府、也不会半点武功的笨家伙终于战胜自己,直面困难学得一身本事,顺利打败了大反派唐狼而捍卫了正义。
(2)美国梦。“美国梦”体现了美国精神,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美国梦”是一种相信,认为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收获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功夫熊猫》中熊猫的成功深深的烙上了美国梦的印记,正是在美国这片充满机会、自由和平等的土壤,才能孕育无名小卒们的成功。所以熊猫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象征着普通美国民众的成功。归结到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上,这也正响应着改写者意识形态对作品改写的限制作用这一观点,以中国的熊猫阿宝为原型,凸现了美国的普通民众。
三、为什么是动画
《功夫熊猫》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翻译动机中诗学上的需要,即适当文学类型的需要不谋而合。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形式,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借助于声音、表情、肢体语言、配乐、背景画面,其表现主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具立体感、层次感和高度的娱乐性、欣赏性、教育性。所以动画作为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自然成为改写者的宠儿,荣登舞台。
“描绘故事,要有极强的动画思维,动画思维的核心是奇思妙想,奇思妙想的核心是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在动画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并且,动画有效防止了将动画人物变成真实演员这一限制,用抽象的风格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乐趣,用动画语言去直接表现剧情内容,从而使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
而历数那些动画经典之作,诸如《猫和老鼠》《怪物史莱克》《千与千旬》,包括拥有中国血统的《花木兰》和《七龙珠》,它们的题材都是影视片的难点,人演不了、演不好或很难演,才要借助“画”,或者说动画的思维不受现实限制,经由一番由实化虚的变化,以大智慧,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在《功夫熊猫》中,主角胖仔阿宝,居然是只圆滚滚的熊猫,且操练着中国功夫,拜乌龟为大师,浣熊为授业师傅,与老虎、螳螂、蛇、鹤、猴子结为师兄妹,更离谱的是阿宝有个鸭爸爸,但那又何尝不能?所以这次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偶然中又必然穿上了动画的外衣。这正是偶然中的必然,文化的改写必须以合宜的文学表现形式才能恰如其分的将“美”展现。
归根结底,《功夫熊猫》无疑是一部好莱坞巨作和杰作,它颇具好莱坞特色,而又中国韵味十足,它超越了国度的阻隔而又充分展现了中美两个民族和国度的价值观与文化内蕴,同时它也充分印证并体现了勒菲弗尔之于改写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