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柳琴
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提问人人都会。关键在于“巧”。因为“巧”的提问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能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进行有效提问上。以下结合自己对听课中的教师提问,谈一些体会。
观察对象:苏云霞老师教研课《望月》。
观察方法:5分钟一个时段,记录第二、第六时段。
在这两个时段中,记录以下五个问题,联系研究课题“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观察”作简要分析。
问题一:“镀”可以换个什么词?(嵌、涂、染、披、描)把这些字代进去读一读。“镀”字给你什么感觉?
分析:“镀”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在《望月》这篇课文中,应该是指月光照在物体上。物体有发亮的感觉。教者让学生给“镀”换个词,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词描绘月光照耀下的物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月光的感受,说出“嵌、涂、染、披、描”等词。通过比较辨析,感受到了“镀”字所表达的一种“发亮”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准确性。教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这样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感悟,用相似的词语建构模块。学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空间比较开阔,提问是比较有效的。
问题二:指名读句子:“……不假思索地说。”句子读得快。好不好?
分析:“不假思索”是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课文中这个词体现出了孩子的天真直率,反应迅速。教者在教学中没有直接点明词意,而是换了一种角度来指导学生体会。问题扣住“不假思索”这个词提出,让学生通过辨别朗读时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感受词意。学生有两种不同意见,教者在处理的时候没有直接判定对错,而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到“不假思索”的意思,体会到应该读得快一些,进行了自我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构建得到“原生态”的感受,是最值得珍视的。
问题三: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不假思索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比较句子。给老师一个建议。
分析:提示语位置不同,看似意思一样,细读深究后,感觉到确实是不一样的。教者这个问题的设计独具匠心,体现了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提示语放在后面更能表现出说话人的“不假思索”。体会到说话的迅速。这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深入一层,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是非常有效的。但“给老师一个建议”,这样的提法不够明确。
问题四:“瞳仁”是什么?
分析:简简单单就是美。问题很简单,答案也简单,学生很容易地回答了,教师也没有再作详细的解释说明。在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史进行思考。因而是有效的。
问题五: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诗句中看出来吗?
分析:这个问题覆盖面比较广,容量比较大,涵盖了“赛诗”这个部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资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基础,较好的语文积淀。这个问题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生长点”,学生将对诗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是一种内化外吐的过程。教师点评得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对文本的掌握,教师要从字、词、句、段入手,整体上对文本有一个了解,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对其价值和内涵有发掘;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与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取得源头活水。以上问题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问题的提出体现了教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思考、挖掘,着眼于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有效性问题,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与感悟,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应以中心问题为纲,把纲目串联在主线的基点上。要把握好“为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服务设计问题”的原则,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力求做到先后有序、前后融通。使所有的提问构为一个整体系统。对于那些无法预设的、偏离目标或与本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应当理智地舍弃,确保自己教学的航船顺利驶向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