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莹莹
[摘要]我们够坦诚吗?是不是也因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困扰许久呢?或许我们也该学着坦诚。坦诚不是让人生没有隐私,而是释怀自己、善待自己。你可以隐藏自己,将自己的外形层层包裹起来,但是你欺骗不了自己的心灵,终究还是要大声地朗读出来。为自己,亦为了他人。
[关键词]坦诚;解读;朗读;艺术
初次看到“朗读者”三个字和关于它的介绍时,头脑中程式化地想到,影片大概是以战争反思为主题的,或者主人公是一个知识的渴求者,战争中的受害者等等,总之是那些落入俗套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不过当我把影片完整地看完后,我不再质疑,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的确是一位表现手法细腻、思想深刻而极具才华的艺术家。同时也敬佩同名小说的创作者哈特·施林克,他的笔调如此沉着深刻,将种种社会问题整合在“朗读”的主线中。“电影不是造型艺术,而是诗的表现,这是因为电影能够集中无限丰富多彩的素材,并将其转变为图像的因素。”
这部影片带给我深深的感悟,我不得不说电影从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角度都可以展开,称得上是一部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的作品。比如,他对情感的描述,一场畸形的,但纯洁、执著而浪漫的爱情悲剧或者喜剧;对二战的反思,其中对“麻木不仁”而又无可奈何的社会底层人员所表达的同情、憎恶与怜悯之情;对人性的关怀,汉娜对麦克医生的影响,使他变得忧郁、晦涩又爱疏远人。如此等等。《朗读者》这部影片却能将所有这些以巧妙、暗喻的手法隐藏起来,并且一直围绕主题,受主题支配,为主题服务。“朗读”本身就是人性化层面的问题,这一点无疑给影片无形中蒙上了一层“书香气”的基调,与原本低明度、灰色调的氛围完美融合,给人更深层次的联想和内心启迪。好的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不同的人看后会结合自身有不同的体会,会带给人一些反思,与灵魂产生共鸣。在我对影片进行再三品味后,深刻地触碰到了我所思考的关于“坦诚”与“秘密”的解读。
具体到影片中,当电影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步入中年的男主人公麦克(中年时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演)见到许久不见的女儿Julia,觉得自己一直对女儿关心不够,愧对女儿时说:“我对你一直不够坦诚,我还没有对谁完全坦诚过。”这句话如此沉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坦白,也是麦克对自己半生生活的总结,更是这一点让我深刻反思到人性的可悲。为何要有诸多隐瞒?为何要惩罚自己?是社会?还是自己的原因?带着种种疑问我继续看影片的“朗读”。同时这一处理也是导演对后面故事所做的伏笔。这样严密、紧凑的节奏不得不让人佩服。
首先,坦诚不是让我们付出不可支付的、没有秘密的代價,而是赋予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勇气。不敢直面内心的人,其内心也是软弱的。在麦克的朗读声中,我们开始了一段纯洁而又执著的爱情之旅,走进了那个年代(二战后)对两代人的思想解读。
不可否认年轻的麦克(青年时由大卫·克劳斯饰演)在遇到汉娜(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和她在一起时是坦诚的。麦克15岁时,在一次上学途中突然身体感觉不舒服,然后急忙下车,在阴雨连绵的、到处一片匆忙的柏林小镇上,他感到从来没有的痛苦、无助和害怕。这时35岁的汉娜以朴素、温柔的形象出现并且帮助了他,同时给予他关爱和支持。我想那一刻麦克体会到的应该是博大的母爱,而在汉娜送麦克回家时一句简单的“照顾好自己”与后面麦克和汉娜的最后一次见面时的“照顾好自己”相互映照,爱的感受由内而外散发出来。麦克抱着感恩和好奇的心态正式拜访汉娜时却发现了她女性魅力的一面,然后他们走到了一起,一次次的性爱,一次次的情感递进。而一次关于在那列车厢的争吵让两人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你看到我在第一节车厢,为什么你要坐第二节呢?”一个简单的问句已经点出汉娜爱上了这个小伙子,所以才会那么在意在那列车厢这样的小细节。而迈克之后的道歉中说“离开你我不能够,不能,光想一想我就痛不欲生。”(感谢国语翻译者将它翻译的如此准确)而这个有些羞涩的小伙子试探性地问汉娜“你爱我吗?”汉娜疑惑而又复杂的表情还是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回答。或许汉娜的心是彷徨的,但是麦克却是那样简单肯定,以至于汉娜影响了他整个一生。那个夏天他们计划了一次骑车度假(当然是麦克的计划),就在他们吃过饭付钱的时候,老板认为他们是母子,麦克也要送上一个吻,来维护他们高贵、纯洁的爱情。而且整个影片以灰色调入戏,但是整个度假的场景却是惟一的色彩,这更加显出导演的艺术才华。
麦克显然也是影片中的朗读者,他不仅给汉娜朗读莱辛的喜剧、荷马的《奥德赛》和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而且他也在给自己朗读,朗读自己在青春懵懂时对汉娜的迷恋,朗读他后半生对汉娜的思念与忏悔,也朗读出了一场战争背后的残酷又无知的民众的内心境遇。
麦克的形象是饱满、立体的。有羞涩的爱、执著的爱、仇视的爱、怒其不争的爱、忏悔的爱等等。但是他那颗坦诚的心随着汉娜的离开和遭遇慢慢变化了,对男女爱情过早的尝试使他变得成熟,也学会了掩饰自己,甚至在他的亲人面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似乎也是如此,面对纷繁事物,我们有几分坦诚之心?或许父母从小就是教育我们凡事要多长个心眼(当然父母是出于为我们好的心情)不要那么傻,什么都说。殊不知,坦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是对自己最大的仁慈。
而汉娜的不辞而别无疑给麦克留下了终生阴影,尤其是时隔8年后麦克再次见到她,她却是作为二战中的刽子手在接受公开审判。昔日让他如此迷恋的女人,此刻却是以人人唾弃的身份出现,他一时难以接受。当他明白为何汉娜宁可被判刑也不说出一个秘密时(她是不识字的),他更难以抉择。道出真相“拯救”她吗?承认他们之前的畸形关系吗?那时的他应该感觉到可耻,为她的无知而犯下的罪行,也为保住她仅有的一点尊严,最后他选择了沉默。但是他也意识到了因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让汉娜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时,他泪流满面,开始用邮寄朗读带的方式慰藉他自己还有汉娜的心灵。直到汉娜死,他才意识到终其一生他还是爱着汉娜;对于自己隐藏于心的对汉娜的“憎恨”和恋情的伪装,他终于还是承认了自己不够坦诚;他没有勇气面对她的无知或者说纳粹中的无知刽子手们,他们同时又是受害者。因为麦克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并且是纳粹所犯下罪行的承担者中的一员,所以对于上一代的解读必然有代沟,对于汉娜他更不能释怀。不过影片结局,麦克轻轻抚走汉娜墓上的落叶时,仿佛又让我看到麦克做回了汉娜的守护神,为她而且只为她一人朗读“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敏锐的烦人的经历……”
其次,影片对汉娜背景经历的描写很少,在她35岁结识麦克之前,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位列车检票员。她每日的生活应该是单调乏味的,无疑麦克的出现开启了她多彩的生活。因为麦克,她变得敏感;也因为麦克她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学大餐。她说“我喜欢听你读。”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自己深感卑微,虽然她有一
颗慈爱的心,但对知识的无知使她本来弯曲的身躯更显沧桑。在麦克的朗读声中,她无尽地想象、幻想,完全置身其中,在里面她可以欢笑、大笑、悲痛、哭泣,甚至犹如少女般感到害羞。跟麦克在一起的时光,汉娜是坦诚的,尤其是在朗读声中,她完全释放自己,赤裸裸的表露自己的心境。喜欢那时的汉娜,虽然已经步入中年,但在小伙子的朗读声中她重拾往日的少女情怀,不需要为自己不识字而感到羞愧,因为此时她正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下(要知道在德国,知识是每个人都崇敬的东西,尤其是书籍,至今在德国是不允许翻印、盗制的)。所以即使在她接受审判时都一直隐藏这样一个秘密——她是文盲。“文盲则是未受教育,原因多种多样。掩饰未受教育的真相,装成受过教育的汉娜,说到底驱使她的是内心强烈的文化特权崇拜。”所以在她看来,自己不识字是可耻的,她可以为了保住这个秘密而去死。但我想在汉娜看来是没有疑问的。她用生命去掩藏自己的读写障碍,承担了主要的责任,失去了可以掌控的生活。这可能是我们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但试想一下,汉娜在她度过的所有时间里都是以掩藏这个障碍为中心的,为此,她失去了一份又一份工作,离开了爱人麦克,一次又一次无奈的调整自己的生活。为了这个秘密,她已经放弃了所有,还有什么不可失去呢!或许我们会问值不值得,“宁可高贵地死去,也不卑微地活著。”这就是汉娜给自己的谎言。她对自己、对他人的不坦诚可是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这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不过仅仅是为她这种精神。真正坦诚对待自己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的,这只能归结于她的无知和对自己的否定。
同时,汉娜对自己无形中犯下的罪行也有些茫然,但在后来她夜以继日地听麦克朗读文学作品,我想她领悟到了很多。她死后有份关于自己钱物处理的遗嘱,把自己毕生的财产转给了在集中营里活下来的女孩,可以看出她顿悟了。在她跟麦克的最后一次见面上,她说她学会了识字,而且她死时将她所读过的书踩在脚下,足见汉娜最终坦诚了自己,终于她获得了解脱,但这也是在她“学会识字”之后。可见坦诚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在汉娜身上,是终其一生才做到的,当她抱有最后一点希望问麦克“我还是喜欢听别人读,但是已经结束了,对吗?”麦克漠视了她的问题。麦克听到此话内心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不给她答案?可见此时的麦克还是没有走出自己画下的牢笼。导演终究给我们制造了一片遐想的空间。不过在汉娜自杀后,麦克终于在那一刻释放了自己所有的情绪,他不再畏惧、不再疑惑,嗷嗷大哭起来。那一刻是久违的,对麦克的内心,亦是对我们……
“保密这个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你可以认为是小说的特性,是由各种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所制造的……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公开。”在麦克的文学课上,导演借老师的讲课已经将影片的立意告诉了我们。一句话就道出了麦克的此时今生;而汉娜也纠结在这并不起眼的话语中;男女主人公后来的种种选择和境遇也验证了这个。通过本片我们不得不去责问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够坦诚吗?是不是也因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困扰许久呢?或许我们也该学着坦诚。坦诚不是让人生没有隐私,而是释怀自己,善待自己。你可以隐藏自己,将自己的外形层层包裹起来,或许在外人、在你的亲人看来你是诚恳的、积极乐观的,但是你欺骗不了自己的心灵,终究还是要大声地朗读出来。为自己,亦为了他人。电影正是在朗读声中让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价值,对坦诚的心灵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