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小学教师对学生运动伤害的KAP调查

2009-04-16 09:19张鑫毅严玉洁
上海预防医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问卷差异统计学

张鑫毅 孙 兰 严玉洁 等

当前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首位死因。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是伤害的主要发生场所之一,教师作为小学生在学校中的直接教育者和保护者,在伤害预防控制的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伤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直接相关,通过对其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学生在学校发生运动伤害。我们通过分析干预前后教师对学生中常见运动伤害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变化,为干预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闵行区12个街道/镇中2007年年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进行两两配对,共分成6组对子,按照单纯随机方法抽取其中的1对对子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街道/镇内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作为干预对象,另1个街道/镇内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作为对照组。按照预调查结果估算的每组样本量不少于69人,对这2个街道/镇内学校进行完全随机抽样,直至获得满足样本量要求的学校数,抽到的学校内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教师均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获得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所学校,共154名教师,包括体育老师、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和保健老师,其中对照组75名,干预组79名。所有人选老师均符合以下人选标准:①专职/或兼职的老师;②没有精神疾病病史;③从事小学学生教育或卫生工作超过6个月。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前培训问卷调查前,先由项目设计者对调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语,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干预方式干预措施主要针对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3个环节即宿主、环境和动因开展。针对宿主因素的干预包括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监护人的干预,形式有知识宣传、现场咨询、讲座培训、主题班会、竞赛活动、个人深访、心理咨询、健康处方、责任心教育等等;针对环境因素的干预包括校内环境和体育场所环境的干预;针对动因的干预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救护演练等。整个干预措施实施为期1年。

1.2.3问卷内容和现场调查自拟《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KAP老师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6题,伤害知识态度8题,环境因素12题,行为因素6题。开始调查前由调查人员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说明和注意事项,对教师发放问卷后由教师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不明白的问题由调查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有问卷为无记名式,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308份,收回有效问卷307份,问卷回收率为99.7%。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人双机录入,录入后经一致性核查和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 13.O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干预组教师共79人,对照组教师共75人;男性50人,女性104人,不同办学性质学校的教师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2,P=0.7岁),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7,P=0.995);此外,两组教师的民族和户籍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师在年龄、性别、户籍和民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2伤害发生的知识态度因素的变化

干预前两组教师对运动伤害的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8.030,p=0.002);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吃苦受伤的比例高于干预组(X2=12.310,P=0.000),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教师对于伤害记录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干预后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8.346,P=0.004)(表1)。

对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除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违反规则可引起运动伤害的比例(76.0%)略低于干预组教师(92.4%X2=7.871,P=0.005)外,干预前后两组教师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伤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干预前对照组教师认为其体育老师掌握伤害急救技能略高于干预组(X2=4.347,P=O.037),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教师认为其体育老师经常传授急救知识的比例提高,且高于对照组(90.8% VS.72.7%,X2=8.346,P=0.004);干预前后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老师注意运动伤害预防、清楚每个学生健康状况、操场存在安全隐患、操场过于狭小拥挤等、运动器械存在安全隐患、高低年级器材混用、同时开展球类和铅球项目以及器械场地无人负责检查等的看法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伤害发生的行为因素

干预后干预组教师活动前观察学生状况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6.1% VS.87.0%,X2=6.584,P=0.045);干预后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对照组下降(P=0.015),干预组升高(P=0.041),干预组高于对照组(X2=15.361,P=0.000)(表4)。

3讨论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运动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害,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国内研究表明,学生体育活动伤害发生率学期平均为32.16%,每学期因病休假平均损失3.15课时/人,澳大利亚报告造成最大数量儿童伤害的原因是体育场上的跌落伤,美国的儿童青少年临床外科病例中,46%是校内体育设施上跌落造成的。有研究认为,通过改善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外在环境,如提高和改善教师对于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有助于预防伤害的发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伤害发生的关键,只要措施落实,持之以恒,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教师均具有初步的伤害预防认识,如听说过运动伤害,均认为严重的意外伤害会导致残疾等,对于运动伤害的态度均比较积极,也关注学生运动伤害的防范,而通过干预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运动伤害的认识和看法。同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运动中受伤是不可避免的,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得吃苦受伤等。因此,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次干预对于改善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外在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干预后教师对于伤害记录的重视程度和伤害急救技能均有提高,这对于学生运动伤害的预防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对于降低学生的伤害发生是有效的,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干预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和干预,初步了解了闵行区小学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验证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教师运动伤害知识知晓水平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校环境中的一些运动伤害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完善运动伤害的预防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小学生对于教师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通过提高教师对于运动伤害的重视程度和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卫生部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外围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必将能够减少学生的运动伤害。

猜你喜欢
问卷差异统计学
相似与差异
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分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统计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初探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问卷大调查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