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刚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在阐述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八条措施。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提问能力
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走下去,即提出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但是,时至今日,走进我们的课堂,“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比比皆是,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使“研究性学习”得以普及和推广,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提问能力,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谈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真正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李政道也坦言:“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问。”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和探索的果,牛顿正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要么提不出,要么提出一些肤浅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如:引导他们通过课前预习,认真读书,仔细思考,从教材中寻找疑点,发现问题;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发现并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后复习,整理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纵横关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提问作为经常性的作业来抓,在提问中学习。通过提问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觉悟,真正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三、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问
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对引入课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并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图片、音像实物等,给学生必要的体验,但还远远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效果会更佳。
四、引导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打出的纸带不清楚;有些学生打下的纸带第一、第二点间距大于2mm;验证守恒时动能增加量总小于势能减小量,原因何在呢?学生自然提出问题,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是可以找出问题的原因的。
五、从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问题
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
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中,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动量守恒为什么要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呢?若外力之和不为零,还守恒吗?你能从推导中找出原因吗?(2)动量守恒是由牛顿运动定律推出的,那么为什么要讲动量守恒定律呢?它究竟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在何处?(3)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有方向吗?(4)既然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表达式中速度应是相对哪个参考系的速度呢?通过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条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2]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论文网》2006.10.
[3]《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