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意义

2009-04-15 08:10刘淑娟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术艺术能力

刘淑娟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美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美术发展历史,具有鉴赏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都离不开美术鉴赏教学。

关 键 词: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不仅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且对德、智、体、劳、心诸美育均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人们可以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强对艺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同时,美术鉴赏不仅能提高艺术素养,而且在审美实践过程中,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升华情感和扩展情感的表达能力。因此,鉴赏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的思想、意念等精神性内涵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艺术长期的感受接触和体验。

美术审美能力首先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即所谓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但这种感受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艺术的感性接触、体验,又要求受教育者对各种艺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才能感受艺术作品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能借助系统的美术鉴赏教学,尤其要经常鉴赏高质量、高品位的美术作品。高质量的作品不仅意蕴深刻,而且形式完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美学家腾守尧认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我们知道,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感到审美愉快,是因为他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状态。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各种能力就像是做了一场富有意义的演习。他们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能力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①罗恩菲德也曾说:“美感的成长是任何创作活动的固有贡献;赫伯·里德把美感教育称为‘意识、智慧和判断所依赖的教育。只有这种感觉与外在的世界达到和谐的关系时,才能建立起统整的人格,如果没有这种统整的作用,我们不但会导致心理学家所熟悉的心理不平衡,更严重的是教条的或武断的思想系统把逻辑或智慧的模式硬加在有机的生命上,而不顾人心。这种客观环境感觉的调整,可能是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机能。”②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的问题逐渐退居其次,生存的质量问题则跳到突出的位置。因此,在当代社会里,人们对美的形式要求的就更高,正是通过鉴赏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达到观赏者的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带有普通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还能作为其他教育的手段。

2.开阔眼界,提高文化修养

美术作为一种以视觉形象为文化传播媒介在历史上的地位殊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贵伴侣,尤其在文字尚未出现以前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文字的母体)。在古代,文字尚未诞生之前,最具有间接性的交流媒体就是图像造型艺术,它能够使信息获得凝固性和长久性。正是造型艺术的这种信息传播和保存功能,使之成为我们了解人类最早的生存和精神状况的媒介体。考察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它在题材和样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总是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题材总是与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有密切关系,样式则不仅是审美追求的表现,而且还要受到赖以表现材料的制约。这就是说,美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例如,“彩陶文化”是史前文明的代表,“青铜器文化”是奴隶社会文明的代表等。所以说,美术是一种文化,它能够“形象”地记录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包容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因此,在人类社会文明阶段最具价值的“风貌特色”都能在该阶段的美术作品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作为这些代表的“美术”作品,因为它们是人类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典范作品,都留住了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身影”,都真实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层次。所以,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在鉴赏作品中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点,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其文化修养。

3. 提高道德修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古以来,美术就有“成教化,助人伦”③的社会功能,鲁迅先生曾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④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⑤也是因为作为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佐进步的教育功能之故。美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情感性、娱乐性和形象性,更在于它与智育相辅,起到了教化人的作用。

如《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再如徐悲鸿的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表现的是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情景。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表现出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与情怀。近代画家蒋兆和的巨作《流民图》,通过描写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上海滩流民的苦难境遇,揭示了日军侵华时期广大中国民众悲惨遭遇,从而激发人们保家为国的热情与斗志,也使当代的鉴赏者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增强其为国家民族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这些美术作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的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与祖国,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热情,从而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里德说过:鉴赏伟大作品的审美教育,“不仅是打开伦理美德之门的一把钥匙,而且是打开真理之门与自然社会之门的一把钥匙。”他早就指出,通过艺术鉴赏所达到的修养境界,“并非一种肤浅的学习成就,而是打开所有知识与所有高尚行为之门的钥匙。”他在著作中引证了大量材料,证明“自我的升华是欣赏伟大艺术作品的结果”。⑥所以,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鉴赏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气质,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的自由表现,就不会有人的创造力。马克思曾说,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当然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并不是任意发展,而是要在自身发展中克服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使其获得优势发展。

在近代极受推崇,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的作用,将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作用强调到登峰造极者,当属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他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⑦他还认为创造性、探索和调查能力属人的基本驱力,没有这种驱力,人类便不能生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受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⑧由此可见,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创造性体现出来的。著名画家马蒂斯曾说:“一幅新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⑨综观一切艺术家,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会像自然科学的认识那样一致,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去影响、陶冶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出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

注释:

①腾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②⑦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第58页,第4页.

③④⑥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9—10页.

⑤蔡元培美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5页.

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96页.

⑨瓦尔特·赫斯编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9页.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美术艺术能力
美术篇
纸的艺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