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峡 徐 杨
内容摘要:伟大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擅于创作炫技性极强的花腔旋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腔创作风格。文章以花腔女中音咏叹调《我充满激情》的音乐风格、演唱特点、花腔部分的旋律表达等研究为中心,诠释名家之作并为歌唱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花腔 女中音 演唱风格
一 、花腔女中音
(一)花腔女中音的形成
花腔女中音,是以演唱花腔风格作品为主要风格的女中音。花腔技巧,产生于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十七八世纪阉人歌手(Castrati)的极盛时期,是在“装饰性歌唱与华丽风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腔”一词最初来自于德文——“Koloratur”,意大利文为“Coloratura”,意为色彩。“通常指声乐旋律中的装饰,包括种种装饰音、急速的音阶或琶音进行,以及华彩段等,在18世纪歌剧演出中,往往由演员即兴唱出。”①花腔唱法是美声唱法中最为传统、最有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演唱技法。
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女中音声部,也更加注意深入研究它的声部划分。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笔下涌现出优秀的花腔女中音作品,以罗西尼、莫扎特最具代表性。他们连同多位女中音歌唱家为花腔女中音声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花腔女中音的界定
以人声音色来划分,花腔女中音的音色相对其他的女中音较为抒情,因为过于厚重的音色会缺乏弹性、灵活性差,在花腔旋律快速进行中不能胜任。而抒情性的音色擅于表现流畅的乐句线条,无论是长篇幅的音阶进行还是连续的装饰音,都能演绎。可以说,音色是划分声部最重要的环节。
以音域来划分,女中音的音域一般在g-a1的音域之间,而花腔女中音的音域则相对更加宽广。科学的歌唱理论告诉我们,不能单一地通过音域来划分声部。花腔女中音作品大量的音阶跑动、大跳音程、琶音行进都需要跨度较大的音域。许多优秀的花腔女中音歌唱家甚至可以和女高音媲美。甚至可以唱到f3。宽阔的音域为歌唱者诠释花腔女中音咏叹调提供了条件。
从换声点来划分,女中音的两个换声点:一个是从低音区到中音区的换声点bb-f1;另一个从中声区到高音区换声点是be-f2,这两个音在演唱时问题较多,不稳定,易造成共鸣不统一。花腔女中音声部与此基本一致。
(三)花腔女中音的声部特征与演唱风格
女中音的音域没有绝对,一般来讲,在g-a1的音域之间,因人而异,可以更高或者更低。花腔女中音的音域要求更宽,在音色上既有高音区的明亮,又有中低音区的厚重。花腔女中音在演唱技巧上,可以说是最具难度的,同时又要求音域更高、音色更细致、更加的灵活。歌者要擅长唱快速跑动的音阶、三连音、颤音、回音、琶音等速度和节奏复杂的花腔旋律。
花腔女中音的演唱强调音质,声音圆润、饱满,感情浓烈而细腻,在花腔旋律的演唱上灵活性强、音区跨度大,声音自如奔放且细腻生动,华丽辉煌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作品戏剧性表现极强。声音松弛、速度较快、柔韧性强,高、中、低音三个声区的音域连接、统一,具有抒情、戏剧等多种风格的演唱技法,整体表达通畅、流利、婉转、清新、感染力强。
在演唱风格上,花腔女中音多为表现深刻的人物角色。明朗的音色给人以智慧与勇敢的印象,变化且灵活性强的特征给人以聪敏、机智的感觉。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表现诙谐、幽默的曲折情节和变幻莫测的戏剧冲突。
二、《我充满激情》作品特征与演唱风格
(一)曲式分析
此曲为复二部曲式,由前奏+A段+B段+结尾构成。F大调,2/4拍子。前奏由两句构成,每句4小节,旋律声部为A段主题,左手伴奏为分解和弦,和声包含T、D进行。
A段为单三部结构,由A、B、C段构成。
A段旋律一直围绕Ⅲ级音展开,以装饰音如10、14小节,三连音如11、12、15小节,附点节奏如10、14小节为主构成花腔旋律。左手伴奏以分解柱式和弦为主。和声进行:T—D7。B段伴奏音型不变。旋律线条变松弛,突出了抒情性,并有重复性的乐句。在和声进行上,17—19为持续低音。25小节转到降A大调,色彩上更加丰富,情感上更加深刻。C段转入C和声大调,伴奏旋律声部为属持续贯穿全段。左手伴奏音型活泼而灵动,同旋律声部遥相呼应,以附点与装饰音为主。和声采用辅助四六低音为主的持续音。
B段为单三部结构,由A段+B段+D段构成。
A段重复主题,情感上更加生动。42小节作6度跳。基本重复A段。B段基本与B段一致,除54小节由音阶式的32分音符连续形成花腔旋律基本重复B段。
D段节奏不变,伴奏音型不变,57小节为重属。主要节奏与前面的段落整体一致。
CODA由三个乐句构成,旋律以长线条的连续快速音阶为主,如64—67小节构成花腔旋律。其中66、67小节每拍的第一个音作下行级进。并重复前两小节的乐节。从72小节开始紧缩前两句的素材,由之前的四分音符紧缩为八分音符,并作上三度模进,加强激烈的音响效果。和声上全部采用T-SⅡ6-K46-D-T的进行并经过多次反复,加强了全曲的终止感。
综上所述,此曲段落清晰,节拍、速度较为平稳,是一首以抒情性与花腔风格为主的咏叹调。
(二)花腔旋律特点
这首充满英雄主义的正歌剧咏叹调,一直是女扮男装来歌唱。曲调较为正统,音乐较为饱满,情绪上正如歌曲的名字,充满了激情。花腔旋律比照前两部作品略少,但是有许多全新的演绎更新了花腔部分的音乐内容。全曲速度平稳统一、节奏明朗。除花腔旋律有几处跨度较大,整体上旋律走向平稳。
《我充满激情》的花腔旋律由以下几种形式构成:
1.三连音式:连续的三连音上行或下行构成花腔旋律,如谱例1。这种三连音式的花腔旋律,把一个音节分成了三个音,口腔要放松,咬住元音,节奏上均匀而平稳,风格上充满丰富的变化。
(谱例1)
2.附点节奏式:以连续的附点节奏构成花腔旋律,如谱例2。这样的附点节奏,也可以说是切分节奏,要控制好强弱,掌握好力度。
(谱例2)
3.音阶与回音混合式:由音阶与回音形式混合搭配的花腔旋律,如谱例3。
(谱例3)
4.临时变音音阶式:由以临时变音组成的音阶上行或下行构成的花腔旋律,如谱例4。快速的音阶加上变音的色彩,在演唱时要注意音准。
(谱例4)
5.倚音式:装饰音式的一种,由倚音构成的花腔旋律形式,如谱例5。倚音式花腔旋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短小而灵活,演唱时气息要保持住,口腔要张得小,把字咬清楚。
(谱例5)
(三)作品的演唱风格
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就是要明朗有气魄,激动而沉稳。笔者演唱这首曲目的时间较长,感触也最多。首先,对于这首女扮男装的曲目,歌者有时缺乏清晰的概念,不懂得情绪的把握。其次,这首作品的花腔旋律虽然很多,但是歌者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却觉得无法唱出花腔咏叹调的诙谐特征。经过资料的搜集、导师的指点、多媒体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这首曲目选自正歌剧,虽然是花腔风格为主,而这首作品中一直贯穿着英雄主义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演唱此曲应具有充实饱满的气息支持。如果过于纤细则不能够体现男性角色的特征。另外,中低音区保持与高音位置统一,音色明亮、大方。在花腔部分的声音要有弹性,要平稳、不抖。在最后一处花腔旋律部分如谱例6,绵长的旋律,不断反复的节奏型,需要歌者多多练习,对音与音的度数演唱做到心中有数,在思想上的把握、熟悉曲目的含义,就能抓住全曲的灵魂。
(谱例6)
那么,由于篇幅较长,如果气息断开就会影响演唱效果。所以在预备演唱这个部分的时候要格外谨慎。深吸气,并在自然状态下保持,使大部分花腔旋律平稳自然、清晰地唱出,直到最后一个音,依然要求气息充足,位置不能掉下来。在情绪上,歌者要把握剧情,应体会到坦克雷迪见到心爱姑娘时的情感,及这位英雄的情感变化,情绪上坚定、充满柔情、激动而沉着镇静。这对角色的塑造是必备的。
如创作于1813年的《坦克雷迪》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出色的女中音歌唱家都出色地演出过这个作品。当代我们听到的是意大利女中音歌唱家——巴切罗娜(Daniela Barcellona)演绎的版本。巴切罗娜身材高大魁梧,声音柔韧而明亮,她的声音完美地迎合了坦克雷迪的英雄精神与浪漫的柔情。在花腔旋律的演唱上,她的声音十分连贯,而连贯中,每一个音都清晰交代,使旋律连绵起伏且充满弹性。她的艺术处理既保持了古典的优秀,又充斥着现代的创新,使得辉煌的华彩乐句给人以欢心、满足的色彩。倚音和回音在巧妙中不失庄严,圆润的连音及快速级进乐段赋予乐曲高潮中的激情。在情感表现上,她的表情严肃中透着悲情,无奈中透着渴望,沉稳而卓越,完美地表现了歌曲中坦克雷迪面对国家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所怀有的复杂情感。
过去有人坚持花腔技法是女高音的专利,因为大家习惯追求中音区较大的音量及浑厚的音色,认为厚重而音量粗放的音色是女中音所特有的,从而忽略了灵活性的重要,也忽视了花腔女中音这一声部演唱艺术。随着时代的更新,女中音歌唱艺术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女中音的声音观念越发趋向于全能性的演唱风格和艺术表现。而女中音对音色丰满圆润、华丽醇美、轻巧多变的花腔风格的追求已成为时尚。
花腔女中音作品中大部分作品是罗西尼的作品,它们华丽流畅、宏伟辉煌、优雅光彩、饱含激情,其风格独特、诙谐幽默、热情似火。演唱这类作品除了要有饱满绵长的气息支持轻盈明朗的吐字,更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对歌者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要求与锻炼。总之,有关罗西尼花腔咏叹调《我充满激情》的演唱风格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女中音声部歌唱艺术与教学研究,而且能够形成艺术探究特色化、多角度、深入细致的新风尚。
注释:
①摘自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第53页.
参考文献:
[1]福尔克尔·舍尔里斯.张世胜译.罗西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C].见:余笃刚主编.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枫,朱小强.外国歌剧选曲集.(女中音咏叹调)[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5]邹建平,施国宪.罗西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6]高志民.外国音乐简史[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180-181.
[7]鲍衍梓.罗西尼歌剧《坦克雷迪》[J].AV新视窗,2002(8):84-85.
[8]金爱华.花腔技巧在歌剧演唱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06(3):18-19.
[9]顾景梅.谈谈关于女中音的声部鉴定和声区统一[J].人民音乐,1995(12).
[10]唐丽.走出中国声乐界对女中音认识的误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6).
[11]赵毅.论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处理[J].许昌师专学报,1998(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