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环境建设初探

2009-04-15 08:10刘佩铭王益荣
唯实 2009年3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理论基础

刘佩铭 王益荣

摘 要:社区居民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当这些客观环境要素被居民感知、分析、加工后,便形成了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心理环境,并对他们的生活、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把握社区心理环境的理论基础、主要特征,有助于掌握社区心理环境建设的功能定位及实现理路。

关键词:社区心理环境建设;理论基础;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40-04

生活在社区中的广大居民时刻与外界环境进行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对广大居民的生活、工作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心理环境,建设、利用好社区心理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勒温就论述了心理环境的基本思想。勒温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的行为,认为要了解或预期人的心理行为(B),就必须了解当时整个情景中的各种心理事件(动作、情绪、表现,等等),即当时的完整结构和人(P)的状态以及心理环境(E)的状态,并提出了一个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是由人的自我状态和环境两种力量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而这个心理动力场的动力,除了来自人的自我状态,还有环境场。这里的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而是存在于人脑中、对人的心理事件产生影响的环境,即心理环境。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心理环境:“比如一个孩子知道他的母亲在家或不知道他的母亲在家,他在花园中游戏的行为,便可随之而不同,我们可不能假定这个(母亲在家或否的)事实常存在儿童的意识之内。”[1]研究者们对心理环境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心理环境与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动机、态度、情感等)有密切关系,强调了心理环境是个体受其自身及各种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理环境是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形成的具有一定情感并影响主体行为的观念环境。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社区”(Gemeinschaft)一词。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社区”一词翻译成英文“Community”。1933年,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后来成了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长久以来,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关于社区的定义也将近有200多种。有的学者将着眼点放在社区中人们的归属感上,有的比较注重社区的地缘因素,有的则较注重社区的边界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明确,学者眼中的社区同我国社区建设中提到的社区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城市社区的范围,“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社区心理环境就是存在于居民头脑中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观念环境。在广大居民将客观环境转化为观念环境的时候,经过了主体与客体、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过程,客观事物作用于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主动地把客观的东西内化为主观的东西之后,便产生了社区居民的各种心理活动。[2]这些心理活动又经历了社区成员内部心理的折射、扩展、积累、反馈等作用机制,最后形成了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环境。

二、特征分析: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的主要依据

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社区居民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环境的各个要素在形成人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都起着各自特殊的作用。当这些客观要素被居民感知、分析、加工之后,就形成了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心理环境。由于社区成员日常所处的环境有许多是相同的,因此,对相同要素的心理反应势必会产生一些普遍的心理映象,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环境,这就是心理环境的普遍性特征。但是由于个体主观经历、状态的不同,对相同环境要素的心理反应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体与个体之间会产生主观心理映象差异,这是心理环境特殊性的表现。社区心理环境的普遍性特征告诉我们,作为社区管理者,应针对社区实际情境,系统分析哪些要素能够产生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普遍心理环境,通过强化这些要素,促进社区良好心理环境的生成。社区心理环境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因为个体的差异,在面对相同环境要素时,会产生符合个体特点的心理环境,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性,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同时,也要注意认真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2.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社区心理环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生成,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社区心理环境很多时候是传承下来的,如社区的优良传统、社区文化、邻里关系等,也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当然,社区心理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物质环境要素的改变,社区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对居民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其内部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心理环境,重新引导居民的行为,所以社区心理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社区心理环境的稳定性表明,优良的社区氛围不可能即刻形成,不良的风气也不容易轻而易举地扭转,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社区心理环境的可塑性说明,心理环境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我们应当注意对社区当前心理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环境状况实施有效控制,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

3.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心理环境是一种观念环境,各要素都是无形、无影、无声的,蕴藏在社区居民的内心深处,并能自觉主动地支配他们的行为。社区成员凭借自己以往所具有的经验,有选择地吸收外界刺激,形成各自的心理态势并反映于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心理环境的这种内隐性并不是说心理环境就是不可捉摸的了,很多时候它通过一定的方式外显出来,如居民行为的积极性、人际关系的氛围、集体的舆论倾向,等等。心理环境的内隐性提醒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就忽视心理环境的存在,更忽视心理环境的建设。心理环境的外显性说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集体习惯等都是心理环境的外部表征,社区管理者要善于从这些外部表征上把握社区心理环境的走向,及时做好引导工作,建设有利于个体成长和集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控制那些不利于个体成长和集体发展的消极心理环境。

三、功能定位:建设和谐社区的精神力量

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不同,是无形的、潜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像一个磁场,左右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的行为。多年来,社区环境建设,比较重视物质环境,忽视心理环境建设。在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心理环境中,人们就会意志衰退、精神空虚;在一个互不信任、猜疑、妒忌,人际关系紧张的心理环境中,人们就不可能有愉悦的心情,就不能振奋精神去完成各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即使是一个品德上有缺陷的人,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重新塑造自己的心灵。因此,在注重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社区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居民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心气向上,真正实现社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区居民构成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化进程中居民与城市建设与拆迁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一些居民因政治上的迷茫、生存上的忧虑和心理上的失衡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建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能够唤醒、激发和保持居民的信心和热情、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帮助社区成员自觉抵制多元文化因素可能给他们思想观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另外,从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看,还是传统居多,如宣传栏、广播、会议等。这些方法仍然避不开“我讲你听”、“我教你做”,非但不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广大居民的逆反心理。建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过程,诱导社区居民与管理者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认同感,从而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和周围的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一个社会团体中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念就构成了一种心理环境,并无形中成为群体的规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心理环境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氛围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于普遍的心理感知,且对社区成员的工作和学习及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效掌握作用于居民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实施科学设计与控制,使之成为普遍影响社区成员行为动机的良好心理氛围,提高管理效能。

四、路径思考:积极营造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环境

1.建设学习型社区,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

心理环境的生成是以主体的认知为基础的。[3]心理环境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于客观的现实环境,它是由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内化、整合而成,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它必须以人的认知作为中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构成了心理环境的主要内容。由于每个主体的个性差异、生理、心理状态的不同,造成对心理环境认识的程度不一样,体验到的环境情绪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主体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心理环境性质的差异。认知水平高的主体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认知对象,既能看到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又能看到其消极因素。认知水平较低的认知者,往往只从感性的层面简单地认为它是好或坏。社区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建设学习型社区。在社区建立图书室,免费向居民开放;开设书吧、学习吧,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学习的天地;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举办读书交流会;定期邀请一些学者、专家进社区,为居民开办各类知识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社区成员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社区成员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使社区成员能够辩证看待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从而为心理环境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社区心理建设,锻造健康的心态

心理环境的生成与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密切相关。心理状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心态仿佛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率的耳机,人们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主体,总是能够发现事情的积极面,即使是遇到挫折,也能努力寻找其有利的方面。而心理状态消极的主体,看事物容易消极,情感上容易极端,继而产生消极的行为。因此,优化社区成员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社区居民的主体是活跃在社会各个层次、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人士,他们承担着高负荷工作和白热化竞争带来的压力,极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如果没有一个“安全阀”来释放这种压力的话,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加强社区心理建设,锻造健康的心态,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心理疏导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社区里的失业人员、离异人员、生活窘迫者、失学、失管的社区青少年、残疾人及其他需要心理救助的人。这些人由于离开了常人的生活模式,与社会相对隔绝,他们更渴望热闹开展的社区文化能关注他们,把他们融入整个社区中,发挥他们的长处,获得自尊,重塑自己的社会身份。

3.和谐人际关系,融洽社区群体心理氛围

群体心理气氛是群体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由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和外部环境之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使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气氛。群体是由成员个体组成的,但群体并不等于个体简单的算术之和,当个体心理处于群体之中时,通过群体成员共同加工融合为一种群体心理,并积淀为一种群体心理氛围,这种群体心理氛围作用于成员个体便产生了个体成员所没有的、更能反映群体本质的观念力量。这种观念力量除了在相互作用中他人的心理行为能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相似或相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外,还有在长期群体活动中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氛围对群体、成员个体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影响力。所以,塑造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心理环境。

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是营造良好群体心理环境的重要举措。城市社区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里弄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反观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封闭,无处不见防盗窗、门上的“猫儿眼”,这种“陌生人”意识加大了人际交往成本,不利于和谐、共生、互利人际关系的形成。和谐社区内人际关系,要充分运用社区的各种团体。由于这些团体主要是靠类似的经历、境遇、思想、心理、爱好等而自发组成的,它对相互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团队氛围,把社区内分散、孤立的个人整合起来,增进社区居民、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4.构建特色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归属感

归属意识主要指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认同、喜爱、依恋的思想及心理感觉,在传统社区中表现为浓厚的“乡土观念”,在现代城市社区中表现为强烈的社区意识。优秀的社区文化好像一块有巨大吸引力的磁石,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向上精神。城市的每个社区都应当从自己社区的角度出发,挖掘自身社区的文化特色和亮点,发展特色社区文化,为社区心理环境建设提供内在的精神力量的支撑。首先,优化社区成员良好的集体习惯。集体习惯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群体良好的习惯,就成为一个集体的优良传统被保存下来的。而群体的不良习惯,则妨碍集体建设。对于集体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社区建设发展的不良习惯,要通过社区全体成员的考察、讨论,认识到这些习惯存在的原因及其不合理性,大家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否定旧习惯,形成新的习惯。其次,引导形成健康的社区舆论。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现象,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这些反应并没有取得统一,但经过彼此间相互作用之后,逐渐加以汇集,使个人原先的主观反应经过群体无形的压力而改变,最后形成一种相同看法,这就是舆论。舆论是群体中占主导的言论与意见,是群体心理环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集体健康舆论的形成,是社区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到了这个阶段,社区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最后,建设好社区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在建设物化社区环境时,要努力使其充满人文意蕴,让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社区成员置身于优美整洁、活泼大方的社区环境时,能感受到开阔舒畅、积极向上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

[2]苏世同.心理环境论[J].吉首大学学报,1999(4).

[3]陈刚.试论高校心理环境的德育功能[J].山东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06(4).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理论基础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功能定位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检察机关案件流程监控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