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执政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2009-04-15 08:10姜卫平
唯实 2009年3期
关键词:金融监管执政党金融危机

姜卫平

摘 要:面对金融危机,执政党应努力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改革和完善党应对金融风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应对危机的正确策略;完善金融监管;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搞好实体经济。

关键词:执政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金融监管;社会信用

中图分类号:D25;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15-04

当前,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也对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努力增强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金融危机具有来势凶猛、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严重、复杂多变等特征,因此,能否成功地应对金融危机,是对一个党的执政能力的综合考验。这种考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透过危机的表面现象判断其发生发展规律的能力。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多种,因各国国情、文化及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各异。因此,许多人认为难以在事前对金融危机进行认识、防范和管理。显然,这并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发生的内在原因,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作为执政党,就要善于发现这种规律性,从而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事实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都有共性的征兆。比如,某些公司,甚至整个经济部门年复一年地始终在破坏股东价值,结果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在一些新兴市场,银行系统十分脆弱,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过于突出,而脆弱的国家金融体系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效率又非常低下;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会计制度和透明度不足;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政治独立性,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等等。面对这些征兆,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要有远见,具有洞察危机的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科学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后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危机的管理。

第二,及时果断制定决策措施的能力。金融危机通常来势凶猛,发展变化迅速,处理的时间性很强,一旦贻误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或者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就要求执政党能够抓住时机,果断地做出决策,制定应对措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有效地防范危机影响的扩散和蔓延,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损失,为整个金融危机的应对、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广、危害大,可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比如由1929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就导致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深受其害,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危机重重,大国关系复杂多变,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所以,应对金融危机不能只是某个地区、某个职能部门的职责,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必须团结和依靠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还要谋求国际协调与合作。这就要求执政党具有高超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能够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把握事态的发展,制定全方位的指导策略,及时有效地进行统筹协调,形成强大的合力,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第四,健全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体制和机制虽构不成能力,但它们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却具有很大影响。一些国家之所以在金融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惊慌失措,与这些国家经济、金融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因此,从长远看,我们党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反应迅速、高效稳健的金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任务。

二、增强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笔者认为,增强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当前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努力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

我们党是一个由7300多万党员组成的大党,党的全部战斗力和执政能力是通过每个党员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党要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和增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思想上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各种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时刻冲击着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做到在顺境中不丧失警惕、忘乎所以,在危机来临时不自乱阵脚、无所适从。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知识和理论水平。应对金融危机,要依靠科学知识,依靠对经济、金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这些都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一定要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法律等一切反映当今世界发展进步的新知识。当前,特别要学习经济和金融知识,真正做到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再次,要在实践中经受磨练,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人的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中获得,还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练。现实表明,勤于实践是提高党员干部应对危机能力的有效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到条件艰苦、困难突出、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工作,多到基层去锻炼,在实践一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练就应对复杂局面的真本领。

第二,要制定正确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首先应关注的是如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金融危机波及各国,我国也无法置身事外,经济增长势头势必受到影响而放缓。鉴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就眼前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包括稳定国内金融体系、注入必要的资金以启动和扩大内需、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等工作,以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消费锐减的冲击。

其次,加强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话语权。中国虽然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但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影响力却非常小。比如,在国际货币机构组织内部,中国只有3.66%的投票权,而英国却拥有4.86%,美国则拥有16.87%,这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37%的贡献率和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显然是不相称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创造性的手段推进建立中国拥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1]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连续参加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华盛顿峰会等国际会议,表明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要求,充分表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自信和实力,显现出了规则制定者的成熟和稳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和以美元为主的世界货币组织体系受到挑战,国际社会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利益,在建立未来货币体系的谈判、形成新的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新的金融体系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工作的策略性。中国政府提出,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把握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创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此,我们党应该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美国、欧盟和新兴经济体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经济集团,但经济体各国之间彼此会有分歧和矛盾,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今天,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受到空前关注,它们因本身的快速发展和丰厚的外汇储备而被人们寄予“借钱救世主”和拯救金融危机的厚望;同时,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因不平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旧秩序而深受其害。中国必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护和争取它们共同的利益。二是正确分析国际经济力量格局的变化,争取斗争的主动权。对西方发达国家,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美国——欧盟”将是一对长期的矛盾。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欧争锋、对峙将成为下一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角力点和焦点。我国要理性地处理与美欧的关系,在减少对美国依赖的同时,可以适当向欧洲作些倾斜。在亚洲,我们要与亚洲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展开既合作又角逐的复杂关系,在坚定不移地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国际经济和金融新秩序的总体趋向,应该是经济和金融的多极化,即世界经济由美国一国的经济霸权转变为美国、欧洲、亚洲和其他更多的经济金融权力极。“这是一个比较分散或者分权的体系。各个极之间并非互相封闭,而是互有关联,但不能有一个绝对的霸权主导一切。它们间相互制约,防止权力的被滥用”[2]。在建立国际经济和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我国应努力追求与亚洲其他国家一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一极。经济金融多极化对我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中国的大国责任既不是向美国负责,也不是向欧洲负责。真正有意义的责任就是建立中国一直在强调的一个公正的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2]。

最后,从长远来看,我们党要想维护金融安全、规避金融风险、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就必须树立人才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拥有人才,一个政党就拥有了应对一切风险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党必须把党管人才落到实处,除了自己培养金融人才,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凝聚人才,使国内外的金融人才为我所用。其实,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转机。例如,积极布局希望能晋升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正是看准了华尔街金融人才纷纷失业的契机,由市政府牵头,号召上海各金融投资顾问公司组团前往美英两国“逢低抢进”亟需的高端金融专才,以缓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才短缺的矛盾,强化中国与国际金融的接轨速度。从上海市金融工委的招聘计划看,被列入选择范围的人才包含: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产品研发、基金经理、行业研究、金融工程、衍生品产品、养老金受托业务等15类,均是上海市目前十分紧缺的中高端金融人才,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建设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视。

第三,要完善金融监管。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金融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金融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集中的资金资源、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瞬息万变的交易信息,决定了金融业是风险最大、对安全要求最高的行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金融安全,最终就没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美国金融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对金融业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金融监管薄弱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我们党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以确保我国金融的稳健运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规避国际金融风险,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此,一是要确立金融监管的目标。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根据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需要修订的金融、经济法律法规应及时修订,需要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尽快制定,需要完善的监管细则务必抓紧完善,提高监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金融监管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强化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明确监管职责,转变监管观念,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制,完善监管体制,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改进监管方式,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同时,要强化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深化金融企业内部改革,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强化一级法人管理,健全内部监管制度和稽核体系,完善授信授权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分支行第一把手的监督和约束。四是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发挥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加大公众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3]

第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重要根基。可以说,没有信用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然而,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看到,即使在搞了二百多年市场经济的美国,信用制度也还有缺陷,监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更需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当前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强化经济、金融法制,健全有关信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律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信用行为,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维护银行、投资者、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当前,要尽快建设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付出代价。除制度和科技手段外,还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措施,增强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倡导诚信守约的道德规范。党员和领导干部更要从全局出发,自觉增强法治观念和信用意识,旗帜鲜明地与失信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并把它作为改进各地投资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的重要举措。

第五,要搞好实体经济,这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保证。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根本上讲,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金融不能脱离经济盲目无序发展。有了良好的实体经济素质和效益,才会有健康的金融;有了健康的金融,实体经济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中,实体经济基础被严重低估和轻视是危机爆发的首要原因。业绩低下的企业和不健全的银行业务方式为危机创造了条件,而国际货币和资本流动的飞速增长,政府政策、资产泡沫和其他外生、内生诱因,往往都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4]所以,防范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继续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并非权宜之计,而应是长期坚持的方针。中国的经济增长再也不能过于依赖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目标再也不能满足于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把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下来的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虽然不能指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以后的回报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还将惠及未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实质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玲.科学发展观下的超级大国战略[N].联合早报,2008-11-14.

[2]郑永年.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国际经济秩序[N].联合早报,2008-11-1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4]鲍达民.危险的市场——解读金融危机[J].当代金融家,2006(2).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金融监管执政党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