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慧
[摘要]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是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豪华演出阵容、情色电影的基调和其中的敏感题材决定了它的无限商机,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反思精神又赋予它艺术片的严谨和精致。
[关键词]商业片;艺术片;反思
2009年2月23日13时,第81届奥斯卡揭幕,影片《朗读者》夺得最佳女主角。事实上,它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提名。5月14日,戛纳电影节开幕第6日,饰演《朗读者》少年米夏的演员大卫·克劳斯获最佳新人奖。2009年1月12日,《朗读者》还曾为凯特-温斯莱特赢得了最佳女配角。极好的票房收入和极高的大奖曝光频率使《朗读者》成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朗读者》有四大卖点。其一是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在前半段,她的演出比较外放,激情却不乏细腻之处。出彩的部分在后半段:从接受审判,到最后的自杀,显现出了凯特相当高的控制力。最后在食堂的一幕,凯特投入到中年汉娜的情感之中,冷静、内敛却饱含自杀前的心理张力。凯特对角色揣摩得颇有深度,但又不让人觉得过火,表现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多变人生。汉娜与少年相处时的天真与凶顽、纳粹式的霸道以及倾听的渴望、法庭上仿佛置身事外的坦白、执拗与不通事务、狱中图书室里借阅《带小狗的女人》时的卑微与惶惑、狱室中心里几乎要爆炸开的、只能用哭泣表达的倾听的喜悦,所有这些都让温斯莱特表演得入骨三分。凯特之前五度提名奥斯卡,五度失意小金人之后,《朗读者》终于让凯特·温斯莱特一圆影后梦。凯特·温斯莱特1994年参演彼特·杰克逊的电影《罪孽天使》,到1997年那部风靡全球的旷世巨片《泰坦尼克号》,使其一夜成为国际瞩目的明星,再到如今凭借在《朗读者》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特·温斯莱特在电影圈已打拼了近15年,主演21部电影,6次获得奥斯卡表演奖提名。
第二个卖点是成年米夏的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虽然他出场时间不多,但他微妙的眼神、出神入化的声音和忧郁的神情对于整部电影的气氛和情调都至关重要。《朗读者》向观众展示了他出神入化的角色驾驭能力和宽广多变的戏路。拉尔夫出演影片数量不算多,却均为精品。拉尔夫·费因斯的电影处女秀上演于1992年,那一年,他在电影《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中扮演男主角希斯克里夫,与他演对手戏的是著名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第二年,《辛德勒的名单》里的德国军官让他扬名世界。冷酷的眼神、残忍的姿态确定了他典型的反派角色的作风。出色的演技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深沉、略带忧郁气质的他在1994年的影片《幕后谎言》(Quiz Show)中塑造了新英格兰贵族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96年他因为在《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2004年,拉尔夫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HarryPotter and the Goblet 0f Fire)中扮演邪恶的伏地魔,让观众再次领略到他高超的演技。
第三个卖点是其情色电影的风格。虽然《朗读者》并不是以此为惟一的卖点,“爱情传奇”也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无疑沿袭了好莱坞电影的情色画面。《朗读者》开场不久大段大段的情色镜头不仅展现了温斯莱特的演技,更成为不少人追看此片的一大动力。这很容易让人们把它当作一部主旨有关情色的电影:熟女色诱少男,少男终身陷入畸恋的泥沼不能自拔性。《朗读者》不仅让人想起具有同样风格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但幸运的是两部影片都没有停留在赤裸的情欲,而是以性为切入点剖析了战争、爱情和人性。
第四个卖点是纳粹这个敏感题材。世界各大电影奖项中有许多都是关于二战的影片,如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1999年《美丽人生》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3项大奖;2001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配乐奖提名;2003年《钢琴师》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大奖。2008年一年就生产了多部二战题材的电影。除了《朗读者》,还有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而《刺杀希特勒》的主演兼制片人汤姆·克鲁斯获得德国电影勇气奖。大家对二战影片的盛行看法不一。《解读希特勒:寻找他邪恶的根源》一书的作者、记者罗恩·罗森鲍姆认为《朗读者》是“有关大屠杀最差的影片”。《好莱坞报道者》副主编安德鲁·沃伦斯坦说,此类影片是“利用民众悲惨的命运来吸引观众”,把大屠杀题材作为“获奖的诱饵”。也有人站出来为这类影片辩护。《不能抹去的阴影:电影和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研究中心负责人安妮特·英斯多夫肯定了《朗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认为其刻画的角色非常“特别且鲜明”。
当然,作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结合,《朗读者》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朗读者这个身份本身就暗含了影片所追求和批判的东西。影片中出现的主要“朗读者”是米夏。少年时的他给汉娜读小说,在汉娜被关进监狱里他又将自己的朗读录成磁带寄给汉娜。当初汉娜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纤弱细嫩的小女孩给她读小说。从表面上看汉娜这样做是因为她是文盲,不能读书,只能依靠听来获取知识,赢得自尊。事实上,其中包含的求知主题只是海面上冰山的一角,潜藏的是关于爱情、人性、道德、政治等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问题。和注重视觉效果的观赏者和阅读者不同,朗读者需要两个角色的共存:读者和听者。两者的融合才能实现完美朗读。所以朗读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谐人生和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在《朗读者》中,这一切都因体验的不同、战争的影响、固执的偏见而遭到破坏。
首先,缺乏深层的心灵沟通导致了汉娜和米夏的悲惨结局。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萌发了不可遏制的情感。但汉娜最终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也许两人的分离有很多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恰恰就是两人灵魂的隔膜:汉娜不可能告诉米夏自己作为纳粹看守的经历,也不能坦白作为文盲的身份。肉体的触摸不能带来真正的融合。多年后,米夏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这让米夏陷入了道德困境,是谴责她还是同情她?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已经掌握证据的伯格选择了“沉默”,没有帮助汉娜洗脱罪名。米夏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纠缠,更是德国战后年青一代的折磨。战后德国的年青一代看到甚至痛恨上一代所犯下的罪行,认为这是忏悔无法弥补的弥天大罪。他们坚信最后必须进行清算和审判。对某几个集中营看守或帮凶的审判只是走过
场,有整整一代人站在审判席上。事实上,第二代人各自的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有的参战,直接犯下罪行;有的没有,却对罪行袖手旁观。但年轻人认为他们没有把那些作恶者告发出来,犯了知情不报的罪。第二代人都对双亲判了可耻的罪。两代人之间存在鸿沟,父辈没有做他们理应做的事情,使得年青一代大失所望。而第二代人不仅想从父母的期望之下解放出来,甚至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在米夏的心中,汉娜虽只有36岁,却相当于母亲的身份。两人甚至以母子身份出游。米夏对汉娜的谴责象征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和第一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汉娜是有罪的,她不仅参与其中,而且作为集中营的女看守她还间接参与了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但作为对于汉娜的秘密有所了解的米夏来说,他又希望法律能够赦免汉娜。在监狱的食堂,伯格握住了汉娜缓缓伸过来的手,他狂热地爱过这个女人,并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因为忠于职守而充当的无辜刽子手又是无法救赎和原谅的。原谅她,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对自己道德观的背叛,伯格收回了还没有来得及温热的手。这里的“沉默”并不单单只是伯格个人的道德立场,而是涉及到一代人关于战后对于前一代罪恶阴影的困惑和反思。
其次,作为罪犯的汉娜与周围的人也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对于汉娜这个人物,故事本身就没有直接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背景,于是汉娜这个人身上始终有一层神秘面纱等待人们揭开:她在报名党卫队看守人员之前曾经在西门子上班,并有希望升职;战后她在电车上卖票,仍然有机会升职,但她都在那些可能通过考试得到提升机会的部门没有长时间的留任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直到审判席上,汉娜最终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字做笔迹比较以此洗清自己是谋杀犹太人主谋而被判终身监禁时,米夏终于明白汉娜是一个文盲,但她却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但汉娜的沉默不是表面的自卑和懦弱,而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特别是罪犯与审判者之间的仇恨。在法庭上,固执、高傲的汉娜很少跟人交流,也不和自己的律师说话,甚至顶撞审判长。这使审判长态度尖锐,怒火冲天。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宣判那天,汉娜穿着黑色套装,里面是一件白衬衫。这身纳粹党卫队的女式制服揭示了汉娜固执己见、不知反思、反抗到底的绝望心态。汉娜觉得别人不了解她,没人晓得她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她认为如果没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人能要求你讲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她。
米夏对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不仁深恶痛绝。他发现世界上存在铺天盖地的麻木不仁。它不但沉沉地压在犯罪者和受害者身上,即使是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深受影响。集中营的看守每天面对屠杀和死亡使他们得了麻痹病,行为变得冷漠无情,煤气毒死和炉子烧死也都成了家常便饭。法庭上,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团刚开始还对恐怖景象的陈述显出惊恐表情,后来就恢复常态,甚至开始露出微笑,交头接耳。他试图根除自己麻木不仁的疾病,也帮助汉娜获得新生。
汉娜入狱后,米夏寄去了录音机和磁带。他先录了《奥德赛》、施尼茨乐、契科夫、凯勒、冯塔纳、海涅和默里克的杰作。这些人很多都是犹太裔的作家和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德国那些受过教育的、具有市民意识的人在文化上的一种基本而巨大的诉求。后来米夏把自己写的东西拿来给汉娜朗读。
这是朗读者和听者之间一种交流。米夏以自己的声音请求汉娜的审判,而汉娜学会阅读后,开始了解纳粹的一切,审判自己。汉娜的脱盲标志着她已经从幼稚向成熟迈出了一步,这是启蒙开化的一大步。汉娜深思熟虑后订阅了莱维、魏泽尔、博罗夫斯基、阿美希等犹太裔作家描写集中营幸存者的书,还有赫斯的罪行录和阿伦特关于爱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处绞刑的报告,以及一些有关集中营的学术文献。她要求监狱长弄来一份集中营的一般性书目。提供关于集中营中的女人、女囚犯和女看守的书名。自从汉娜开始学会读写后,她马上开始阅读关于集中营的书籍。汉娜学会了忏悔和自责。
汉娜的自杀与其说是对外面世界的恐惧,不如说是独特的赎罪。临死前,她把紫色的罐子和积蓄留给米夏,请求他交给在教堂大火中一起活下来的那位女人的女儿。米夏完成了汉娜的嘱托,终于可以平静地站在汉娜的墓前。这种隔世的沟通和交流不但可以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抚慰罪犯和受害者饱受折磨的灵魂。
影片《朗读者》的成功也使同名小说再度风靡全球。据了解,《朗读者》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在同名影片获得金球奖后,国外平装本再次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二名。2009年,译林出版社迅速推出了《朗读者》精致平装全译本,用全球统一的最新原版电影海报做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