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洁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乍听到这个说法,就如同已经在写字楼里上惯了班,有天忽然听到要把写字楼推了,把大家都赶回原始森林里上班一样,惊天一雷。于是赶紧接着读下去,看看理由靠不靠谱。
潘老师是这么说的:
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其实文字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评价原则有二:好学,好用。艺术性和科学性都不是它得以发展的理由。以前契丹人也有契丹文字,满清政府时也推行满族文字,这些文字未必就不艺术不科学,为什么到后来都逐渐式微甚至消亡了呢?就是因为文字的繁难程度老百姓难以接受和掌握,硬推也没有办法普及,这不是政府说了算的事。而简体字为什么推行仅50年就能普及大众?正是因为它简单易用,符合老百姓的需求。至于爱字的有心无心,那是研究汉字的专家需要知道的事情,有谁在每次书写的时候都得念叨一遍我写的这可是有心之爱呢!
2、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这个,我好像得先学会认字,才谈得上用电脑输字吧?对于我们从小接受简体字教育的人来说,得推倒重来重学一遍;对于正处学龄的小朋友来说,得直接学习繁体字的写法用法,所以难学这个问题一点儿没解决,而且花费的成本巨大。至于写,且不说目前尚未全民无纸化办公生活,写字沟通仍是随处所需,即使真到了那一天,繁体字的输入倒是解决了,是不是又该上交“建议废除电脑,恢复毛笔字以保护我国的书法瑰宝”这一提案了?
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上升到政治层面,似乎大可不必。为何非要废除简体字、全民恢复繁体字才有利于两岸统一?我相信,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台湾人民也会逐渐熟悉并接受简化字,不会出现交流障碍。至于说他们申请繁体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遗产不也有我们一份?我们还能申请甲骨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有什么压力好讲?
其实,汉字本身就是一个自身简化的趋向,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到大篆小篆到隶书,基本上是一个简化的过程。繁体字内涵丰富,简体字好学易用,二者和谐共处各取所需就是了,干嘛非让我们停用简体字?不能让所有人都围着你专家研究的转呀!若是为了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重视,大家是不是必须用20年的时间学会用甲骨文?再用50年的时间学会用象形文字?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可是“不折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