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翠英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导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导入模式,合理地运用导入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关键词:教学导入;悬念导入;教学联导;思辨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是一套完整的流程,缺一不可。不过,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把学生的思绪积极地引入课堂、活跃课堂,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依据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设疑,设置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急于探究的急切心理,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更好地进入角色。通过这种质疑的方式一方面可使教材文本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质疑方式,能够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也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关系与氛围。
例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时,教师结合目前土地大量沙化、沙漠面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扩大化的现象提出质疑: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②这种现象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③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文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文章的学习中解决这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本文说明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方式,一方面自己主动地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增强了理解感悟;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从中探寻出自己所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也就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激情。
二、借助故事的趣味性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结合学生好奇的心理,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听故事的活跃气氛中体味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故事的讲述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观和形象思维的活跃。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形象教学可以使学生亲临其境般地感受事物,给学生带来美感,并且促使学生从感觉中品味真挚的情感。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将故事的内容与所学的文本材料联系起来,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拓展延伸。
三、根据学科交叉相连特征进行教学联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科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虽然从表面上看联系不大,但有时却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导语的设置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趣味性、科学性,也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为语文这门学科积累丰富的物质材料,例如通过英语的学习,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东西方文化所不同的价值取向,为其理解国外文章的思想内涵作好准备。
四、利用古典诗词文学之美进行思辨导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中国的诗词歌赋不仅富有语言美、音乐美,而且更具有图画美。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引用,教师让学生明白:古人的深切感受通过一定的诗词歌赋来体现具有什么样的表述特征?我们现在又有怎样与之相异的感受。学生通过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之美,能够进一步地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
例如,学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们不妨借用孟郊的《游子吟》来营造一种浓浓的母子深情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并导入课堂。这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就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邹韬奋对自己家母的深切敬佩和怀念之情,学生也就能理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其学习本文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导入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趣味性和启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桥梁。合理的教学导入也能够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开端,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