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蕤 张传柱 刘家林
摘要:本文着眼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独立学院心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为以后实施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大学生
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高度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等[1]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其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当前的生活具有现实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便捷性,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从办学模式、管理形式再到独立学院的学生构成,都有着与公办高校不同的特点[2]。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适当的教学方式,以此探讨独立学院的心理老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社会接触面广,兴趣爱好广泛。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有能力和愿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社团及文艺体育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艺。其内在潜力大,组织和活动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和普招学生相比,其心理素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特点
一是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独立学院的学生充满理想,因为没有考入理想大学而进入独立学院,总认为自己考的学校档次低,由此感到失落、难过,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被人看不起,因此对独立学院的称呼特别敏感,在介绍自己时也只说本部校名,不愿提独立学院。
二是自我意识和集体观念的矛盾。独立学院学生自我意识强,注重张扬个性,比较关心与个人有关的事情,如评奖、评优等,而对班集体、他人则态度淡漠。不少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团队精神欠缺,实际锻炼少,因此独立生活能力差,心理较为脆弱。
2.学习方面的心理特点
学习作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受个体心理品质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不良的心理品质则会抑制人的潜能发挥,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习动力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招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与普招生差个档次,难以缩短这种差距而自暴自弃;还有的学生难以承受高考失败的压力,而以逃避的方式应对挫折,畏难情绪大,学习动力不足。
二是缺乏学习韧劲。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比较娇宠,在学习中怕吃苦,有决心、没行动或是“三分钟的学习热度”,缺乏抵制诱惑的意志力,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3.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所缴学费较高,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交了学费就是消费者,就是“上帝”,因此不关心同学,也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唯我独尊,不懂得尊重同学和如何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甚至敌意,如相互猜忌等。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人格、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内容的学习,以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将讲授与观看影像资料、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与操作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样有趣。
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对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课程来说,课堂讲授不能是填鸭式的单向传授,而应该结合学生活泼好动、表现力强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把心理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中去[3]。通过传播媒介来播放图片、电影等,音形结合,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深化课程理论,增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2.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脱离寝室的小集体,而更多地融入班级等大群体,有利于其主体意识的形成。每组学生找出一些学习中常见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各小组成员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讨论或辩论,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老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如英语单词的记忆),将心理学中记忆与遗忘等内容给大家讲授,使老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多层次多方向展开,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既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也适应了现代大学生渴望参与和表现的心理需求[4]。
3.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涉及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老师可从高校发生的实际案例出发,层层剖析,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或把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种方法适用于讲授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做实际训练,学生的体验会更深,收获也会更大。
4.心理剧表演
心理学的教学还可针对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组队、自选主题、自编自演反映他们学习、生活、理想的短剧。学生精选主题、大胆创作、准确表演,培养了其主观能动性、表演能力和协调意识,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心理课教学的目的[5]。
除上述四种教学方法外,还有心理训练、心理游戏等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不管何种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现在面对的是“90后”学生,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活动才能适应学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蒋文学,袁彬.儒家人文素养思想探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
[2]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报,2003-5-15.
[3] 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高教论坛,2007,10(5):54-62.
[4] 胡静,冯颖,申寻兵.我校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教学探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8,9(4):69-71.
[5] 陈晓燕.高师心理学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8,24(3):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