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启动;发展;高潮;
强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64—01
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情境。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等比数列”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一步:思维的启动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好问题的切入角度,使所设置的问题具有设疑和激趣的作用;二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出现“不要听”或“听不懂”的现象。
在教学“等比数列”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一天一分钱,两天两分钱,三天四分钱……以后每增加一天工钱数翻一倍,直到三十一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然后提出问题: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进行猜测。这时,我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并且告诉学生,通过计算可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230(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后,感到非常地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被迅速启动,为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心理情境。
第二步:思维的发展
数学思维训练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而不应在学生还没有展开观察、分析之前,就急于将结论、定义和定理等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开始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列举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某人从银行贷款10000元人民币,年利率为r,若此人一年后还款,两年后还款,三年后还款……还款数额依次满足什么规律?然后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探究得出:1年后应还款 10000(1+r)元, 2年后应还款10000(1+r)2元,3年后应还款10000(1+r)3元……我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规律,进而得知n年后应还款10000(1+r)n元。这里,教师应该起“引”和“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拥有“自由”的前提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主探索,自己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随着问题一个个地被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步步深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
第三步:思维的高潮
为了使学生达到思维的高潮,教师可不按常规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和提问,在顺利解决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这样,必然会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由定义:a2=a1q,a3=a2q=a1q2,a4=a3q=a1q3……出发,归纳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n∈N*)。这个过程需要各种思维活动,不仅在定向思维上需要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更需要不按常规的、敢于出奇制胜的创新思维活动。
第四步:思维的强化
为了强化学生思维,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和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变式训练,使学生达到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于是,为了区分等差数列的公差和等比数列的公比,我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公比q能为0吗?为什么?等比数列的首项能为0吗?②公比q=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③q>0时,等比数列是递增的吗?q<0时,等比数列是递减的吗?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会发现,公比q不能取0,但能取1,所以在不为具体数字(即为字母)时须讨论以上两种情况。并且明白了q>0时等比数列的单调性不定,而q<0时数列为摆动数列,与等差数列是有区别的。这样给学生创设探索求知的新境界,学生的思维必然能得到有效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