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栋
〔关键词〕 初中生;对抗型;非正式群体;
危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08—02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初中学生中以某种情趣为凝聚力自发形成的一种未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承认的不特定学生的群体。从其与班级正式群体的关系来看,可将其分为积极型、逍遥型、对抗型三种。对抗型(有害型)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尤其在生源较差的学校教育中,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一、对抗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性
1.危害着群体内的成员。
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而这种群体意识往往超过了正式群体的群体意识,有时超过家庭意识和自我意识,所以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论、行为不时要受这种非正式群体意识的支配。他们把“江湖义气”作为追求的目标,出个风头,争个高低,往往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很多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深渊的事例都说明是在“江湖义气”这种非正式群体意识支配下干出的。强烈的非正式群体意识是推动初中生陷入违法犯罪深渊的一种重要的力量。
对抗型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学生一旦进入某个非正式群体就很难脱离。如果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仅仅是针对非正式群体内的某一个体的话,教育就会无成效或成效不大,即使受教育者“醒悟”,也是一时的。非正式群体中个体的行为经常受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甚至受到它的支配。
2.危害着群体外同学的正常生活。
非正式群体对群体外的同学有倾向要求。如果其他同学不倾向于它时,它对这些同学采取排斥态度,甚至去干扰或破坏他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班级等开展的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由于受到这种群体的干扰,致使有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危害着同学们的正当利益。当学校、教师对这种群体的活动未能进行有效控制时,就会引起其他同学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感,也有可能改变是非观念。由于这种群体对群体外的部分同学有意孤立,使群体外的同学减少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长此以往可能改变这些同学的性格,使其社交能力得不到健全发展。
3.对正式群体也有很大的危害作用。
非正式群体也会像正式群体一样,满足其成员个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当出现事情时,他们先替自己所在的非正式群体着想,为了保全非正式群体的利益,不惜损害正式群体的利益,往往使正式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正常维护。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其成员对自己亲自参与组织的这种群体比对学校和教师负责组织的正式群体更为珍惜,往往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定代价去维持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视正式群体为可有可无,不关心正式群体,甚至削弱、破坏正式群体的团结,一旦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利益矛盾时,它对正式群体的危害性就更为明显,更为严重。如果在一个正式群体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数或非正式群体成员越多,非正式群体成员活动越活跃,这个正式群体的状况就越遭。
二、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随着成人感的发展,初中生产生了独立意向,他们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要求与成人平等,独立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实上,他们还独立不了,他们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还很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对许多问题的处理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仍具有依赖性。
2.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
初中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希望跻身于成人的行列,他们开始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竭力塑造自己,并模仿成人,学着像成人那样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承认他们是大人,不愿像小学生那样再受到特殊的关心和照顾。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成熟,在各方面还保留着少年期的特点,常流露出孩子的稚气,因而经常会受到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这就在他们心灵上常出现矛盾和斗争。
3.个人的活动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初中生处在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思维的时期,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怀疑和争论,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经验型的形象思维水平,认识水平有限,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时,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造成个人的活动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初中生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各种虚幻的世界。但他们对如何实现理想,在实现过程中又将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曲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的理想常常有幻想的色彩,因此理想与现实常常是矛盾的。初中生希望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们有时感到集体行为准则限制了自己的这种要求,因而二者经常发生矛盾。
5.性发育与社会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性机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随之又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开始喜欢修饰自己,从感情上愿意接近异性,而在行动上却故意疏远,开始对两性间的关系产生一些模糊的观念。但这时的学生,社会道德及法制观念还很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往往会上当受骗,甚至造成可怕的后果。
初中生上述一系列矛盾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些矛盾的心理并不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唯一原因,只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如果客观外部条件不能顺应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使初中生的矛盾心理得不到调理和缓和,而是去激化这些矛盾,就会使矛盾的心理行为化,做出各种各样的坏事。如果教育者不了解初中生的这些生理、心理状态,尤其是不去了解掌握每一个体的生理、心理个性特征,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效地去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调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发挥他们的特长,释放他们过剩的能量,他们就可能自发组织。由于兴趣爱好乃至对某些事物的看法相同或相似,甚至有时是受到批评和挫折等外力,也会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交往,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则慢慢形成必然的聚合。这样,就逐渐形成有害的非正式群体。
三、做好非正式群体教育转化工作的对策
1.要树立做好转化工作的信心。
虽然非正式群体也会像正式群体一样满足其成员个人的某种需要,但它毕竟未得到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认可,也未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利于集体的活动,他们有时要集中表现自己的影响,有时又要分散隐蔽自己的存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到其成员对它的信任,这就为我们的转化工作提供了可能。
2.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是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尤其要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个体的一系列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切勿将教育一般化、简单化和成人化。
二是要端正教育思想。从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全面地看待学生,不能单纯地以文化课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分取人往往是双差生开始形成的复杂因素中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
三是亲近和理解是对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进行疏导工作的感情基础,如果简单粗暴地指责他们是“小集团”、“在一起鬼混”,则势必造成师生间的感情破裂和情绪对立,而企图利用行政手段“瓦解”他们、孤立他们的做法更是不足取的。
四是教育者应当看到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接受的信息多,喜欢交朋友,而来自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加强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增强鉴别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所熟悉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开展书评影评活动,发挥同龄人的教育作用等等,都是疏导和转化他们的重要途径。
五是要针对初中生精力旺盛,活动量大的特点,开展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不能只靠单纯的、消极的“禁”和“堵”,规定他们不能干什么,而应当用积极的方法去引导和提倡他们该干什么。共青团、学生会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吸收同学们参与,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各个班级、各个学科组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按自愿组合的原则,成立各种活动小组(如集邮、绘画、摄影、书法、体育、电器修理等),抓好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展示。
六是在各项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中自然涌现的“领袖”人物的作用,有意识地委托他们负责一部分工作,并在使用中予以信任,他们的转化将对其所在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起到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