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努力建设优良学风学校

2009-04-14 04:38郑振朝杨青舟
消费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学风建设高等教育

郑振朝 杨青舟

[摘 要]雷锋精神在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的人才培养主线,对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良学风至关重要。我校长期坚持充分发挥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优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雷锋精神和学风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效果。

[关键词]雷锋精神 学风建设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郑振朝(1964-),男,籍贯河南、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教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杨青舟(1968-),男,安徽庐江县人、副教授,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多年。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构成,近五十年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内涵的雷锋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于我校而言,因为位于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抚顺,因此如何将与时俱进地弘扬雷锋精神、建设优良学风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

一、弘扬雷锋精神于建设特色优良学风意义重大

努力培养众多具有雷锋品格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神圣使命,而政治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构成,学校必须以抓好思想教育为首要育人使命,所以与时俱进地将雷锋精神与建设优良学风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产生了“松口气”思想而对自身道德修养有所放松, 尤其在多种思潮激荡的网络和市场经济环境中,部分学生中存在比较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差, 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 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⑴,所有这些提醒高校德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因此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可以很好地弥补德育工作方面的不足,并以此避免陷入“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 小学学中学的知识, 中学学大学的知识,大学重温幼儿园知识”的怪圈。

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多年来始终以雷锋精神为人才培养的巨大财富,不断强化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为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二、以雷锋精神为动力和优势建设优良学风

相对于全国其他高校,我校拥有最丰富的雷锋“资源”,因此以雷锋精神为动力建设优良学风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一)毗邻“雷锋”尽占地利

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坐落于雷锋城的我校周围一公里至十五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雷锋小学、雷锋纪念馆、雷锋中学、解放军雷锋团以及战犯管理所旧址、抚顺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张俊等以及解放军雷锋班多任班长多年来一直担任我校荣誉辅导员,所以我校开展任何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其条件之优越都令其他高校望尘莫及。同时,高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既为学生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创造了有利条件, 又使学校成为全社会弘扬雷锋精神的主阵地之一。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处于成熟但未成型, 正是雷锋精神容易扎根的理想阶段。

(二)上下同欲尽享人和

经历近50年的风雨历程,“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的人才培养主线。我校一方面拥有一批知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队伍, 他们理解并认真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本身就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拥有使雷锋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的成熟教育方式,我校已取得的许多理论成果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接受了雷锋精神的教育。

如我校师生学习雷锋精神,主要发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五个一”的雷锋精神,即学习雷锋干一行钻一行的“一颗钉”精神、热情进取的“一团火”精神、团结协作的“一滴水”精神、服从奉献的“一块砖”精神以及感恩反哺的“一片叶”精神,这些精神虽以雷锋命名,但都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优良概括,有着与时俱进的品质,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以及不同人群都有不同表现和衡量标准,但从来不变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尤其在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多元时代,雷锋精神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三)倍受关注尽有天时

地利、人和为学校赢得了许多天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如省委宣传部设立于我校的“雷锋精神在线”专业网站,如市委建立的“雷锋学研究所”,还有来自教师群体的各类有关雷锋精神的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等都和上级部门给予的政策关怀和支持密不可分,最终奠定了我校在全国以雷锋精神为动力建设优良学风的领先地位。

除了各部门常年开展各类富有成效的学雷锋活动,我校党政领导亲自主抓的学生“学雷锋示范班”自1996年10月份开办以来,十二年间陆续荣获辽宁省思想教育“特色精品活动”、辽宁省“雷锋号”工程以及辽宁省思想教育一等奖等称号,期间接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国Arte TV电视台等媒体现场采访。在学校支持下,班级陆续聘请了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以及解放军雷锋班多任班长担任荣誉班主任和荣誉班长。还因为富有特色突出、成绩突出,该班事迹曾多次被《中国石化报》、《辽宁日报》报道,2008年7月23日《光明日报》还报道了该班学员事迹。十二年来,该班有近百名学员获得辽宁省“三好学生”、辽宁省“优秀学生干部”及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三、以雷锋精神为动力建设优良学风的主要方法、途径

(一)以第一课堂为构建主渠道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组织出版了《雷锋精神简明教程》,并以专门学时、学分实现了雷锋精神“进课堂”,确保了第一课堂的理论灌输。

学校在向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一贯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他们努力践行正确的道德追求, 特别是启发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其深刻认识到“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 是一名合格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⑵,因此注重激励学生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理想信念,并结合未来回报社会的实际自觉地付诸行动,引导学生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用在未来社会中的个人价值奉献追求理想信念目标。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推动作用

包括参加各类重大纪念日活动在内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形成了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各类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成效显著的公益性活动。特别是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年来已形成资助贫困生、成立共建单位以及为社会孤残人群献爱心等特色活动,既源源不断地锻炼了一批批学生,又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连年受到中宣部、团中央及省市各级的表彰,并涌现一批品学兼优的学雷锋模范;同时广泛开拓渠道,在校外建立一系列学雷锋服务基地或“素质教育”基地, 形成青年志愿者行动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学习自觉性。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明氛围

我校以弘扬“五个一”的雷锋精神为指导,全面建成的以“雷锋元素”为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对熏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有许多深刻体会。

首先是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媒体牢牢抓住主线,展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雷锋精神的宣传,常年通过积极有效的舆论导向和真实全面的言传身教,理想地实现了创建文明校园、弘扬雷锋精神、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

其次是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学校始终要求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化师德观念, 用雷锋精神对待教育事业, 以高尚行为去感染学生并取得显著效果。

再就是指定了科学合理的政策规章对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动机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 尤其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及“精神文明共建”等活动中,一贯注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政治、科技、人文等素质,形成科学的德育分评定机制激励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弘扬雷锋精神。

大学时代是学成技能、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雷锋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学生们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和投入,虽然完成专业不乏苦涩,但只要钻研,一定能苦尽甘来。正因为如此,建校59年以来,我校数万年毕业生以雷锋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过硬专业技能,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行业以卓越成绩取得了被称为“抚油现象”的骄人成绩,并在2007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杨青舟,《论雷锋精神在创建特色思想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众科技,2008年12月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学风建设高等教育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谈雷锋精神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