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录用公平是选拔政府部门各岗位所需人才的前提。在探究公务员录用制度公平性内涵的基础上,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从影响公务员录用公平的观念因素入手,提出实现公务员录用公平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 录用制度 公平性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985工程”创新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0081104)
作者简介:于海燕(1981-),女,硕士,吉林延吉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教师。
公平是公务员录用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维系基础。在公共人力资源领域,公平的要求体现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一、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性的内涵
公务员录用制度中的公平性指录用资格、过程、结果的同一性。它是公开、平等、竞争、科学、公正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可以说其他原则是为公平这一主旨服务的。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公平是机会公平,而不仅仅指结果公平。简言之,就是公务员的录用能否对个人一视同仁,这种对公平的界定是以公平的基本属性为基础的。一般而言,以公开、平等、竞争、科学、公正为评判依据。
二、影响公务员录用制度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公平更多的体现为对客观结果的主观感知,影响公务员录用制度公平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观念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观念因素
在公务员考试中,影响录用公平的观念因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长期以来受结果均等思想的影响,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感获知很大程度上基于自身结果的感知。以录用结果来判断录用制度的公平性,势必存在着主观认知偏差与客观评价偏离的状况;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从先赋性转向自致性的转向,奠定了公务员录用制度公平运行的社会基础,从积极层面激发了公平性的制度建构。以往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倚重先赋性的成分,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先赋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平等竞争的法对整个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自致性的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趋于认同靠自身的后天努力、靠个人的能力以及业绩来获得较为满意的社会位置。反映在公务员的录用中,愈加重视信息获得、机会及资格的平等。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务员时,开始趋于以个人的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依据。特别在职位升迁等方面,也逐渐以能力和业绩为重要依据。
(二)心理因素
一方面首因效应、刻板印象、相似效应、优势心理等心理偏差影响录用者公平地对被录用人员进行个人素质的评判;另一方面被录用者受恐惧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偏差的影响,使其无法发挥其真实水平,从而影响整个录用工作的公平性。在录用过程中,对于录用方而言,往往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对被录用者最后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录用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其中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相似效应、优势心理等往往会造成录用者个人的心理误差,这种误差呈现在录用工作中,相应的对被录用者产生一系列误差反应,影响录用的公平。对于被录用方而言,受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期望值过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其临场发挥,导致成绩不能真实反应其能力,而且自身定位与职位不符,将直接影响未来政府的行政能力。
三、公务员录用制度公平性的实践诉求
录用公平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不仅要保证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使录用组织不受党派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涉;而且还要实现公务员考试的科学化,保证公务员考录工作的规范化。
(一)加强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
我国目前公务员考试处于初创阶段,更有必要加强考试的权威性。可从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入手,树立考录主管机构的权威性。我国目前统一负责协调公务员考录的主管机构是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特别强调把人事部门的录用计划审批权、录用人员的审批权、对考试的监督权、确定特殊职位的审批权、人事争议的仲裁权等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录用主管部门的作用,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公务员录用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客观公正、平等竞争的形象。
(二)实现公务员考试的科学化
考试的科学化,指通过制订人力计划、职位分类等制度,获得公私机构的协助或向其购买服务以及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等来加强考试的科学化。而我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如物质发展水平不高,考试经费不足,教育水平落后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考试的科学化应着重借助外脑、成立专家委员会、扩充题库等措施来逐渐实现。
(三)实现公务员考录工作的规范化
我国要在制定了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在考录制实践中,实现公务员考录工作在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在制订录用计划环节,严控人数制定计划,禁止人员超编;在报名与资格审查环节,严格程序,提升标准,严把应试资格条件之关。在笔试过程环节,健全考录制的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程序,避免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进一步增强考录制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滕玉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朱舟《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曾燕波《新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
[4]陈仕友《公开选拔跨世纪的年轻干部》,《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10期
[5]张跃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功能评析》,《江南论坛 》,2001年第6期
[6]汤剑波《如何考察平等和不平等阿玛蒂亚·森的能力平等观》,《前沿》,200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