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接受相对一致时,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感动。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曾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感情所需要的音调。音乐作品中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需要歌唱者在心理上做更深层次的艺术表现,通过表情将自己心灵的感受用具有丰富色彩和特有风格的美妙声音,去拨动听众的心弦,使之产生共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嗓音条件非常出色,演唱方法也是正确的,仅因为歌唱时存在“乏情”现象,忽视了歌唱的真正目的——情感表达,从而影响其音乐的感染力。因此,对歌唱者歌唱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对于增强演唱的表现力,做到以情促声,以情带声,进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何培养和激发演唱者的歌唱情感,使之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将作品的内在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声乐教学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 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歌唱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诠释作品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修养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涵盖了音乐及其相关的知识,涉及文学、诗歌、历史,甚至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要更好地领会词、曲作家蕴含于每个音符中的深切情谊,就得在平日里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不断增加自己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并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演唱时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出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展现歌曲情景,从而使表演更加真实完美。然而,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在拿到一个作品时很少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即使在歌唱前给学生安排了先了解作品背景和内涵的工作,也很少有人对此加以重视。平日里接触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作品本身及创作背景了解甚少,进而影响对作品的发挥。
1、学习与声乐艺术相关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必要性
声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它涉及文学、诗歌、历史、绘画甚至更为广泛的知识。声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日里多听多看一些文学、科教、艺术类的读物和影像资料,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声乐学习者对于音乐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从大的方面看,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发展概况,如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历史事件,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歌唱家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在中国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从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歌舞到近代学堂乐歌的兴起,再到革命歌曲和现代歌曲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今的音乐概况,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艺术,才能继承传统、接受当代、开创未来。从小的方面来看,学习乐理知识、掌握音乐语言、了解曲式和体裁、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是我们踏入音乐殿堂的钥匙。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对音乐的全面认识,进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诠释作品。
2、大量艺术作品的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创造并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一门艺术。学习音乐的最初状态就是模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优秀歌唱家的演唱资料。如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蒂,她不仅拥有无可比拟的优美歌喉,而且具有极强的处理歌曲的能力,对歌曲的处理和声音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视听优秀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更准确、深刻地感受音乐,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音乐家们对音乐思想的表达,学习丰富的歌唱情感表达方式。
3、因材施教,注重对不同性格学生的引导
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所谓 “人来疯”或“慢热型”的学生。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即外向型和内向型。人的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外向性格的人喜欢自我表现,对外界的适应力强,在演唱中往往表现出不怯场、不发慌的良好心理状态,但是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而破坏演出效果。内向性格的人,对外在事物的反应比较重视,做事沉稳,但是与人接触时表现拘谨,因此在演唱时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出现怯场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他的曲目并给予适度的调节与引导,让他们根据具体作品具体对待,把握好歌曲表达的“度”,尽量避免学生在对作品的表达上出现过于平淡或过犹不及的情况。
二、 歌唱情感的激发
情感的充分表达是歌唱情感培养与激发的最终目的,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只有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才有可能吸引、打动观众并最终与之产生共鸣。那么,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呢?
1、做好充分的准备
“案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演唱者对一首歌曲的理解是否准确和透彻,对于作品的表达是否完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地域风格、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相关信息,才能使歌唱者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思想实质。演唱前,歌唱者需要查阅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并对作品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其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反复的视听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还要刻苦钻研和思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与情节发展,准确理解音乐的层次,结合自己的情况对作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构思。
2、歌唱旋律情感线与歌词的统一
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线与歌词是相互交织的。处理得好,演唱就自然流畅;处理不好,就容易生硬,不连贯。在处理一部作品时,如果忽略了全曲的情感基线,而从一字一句上着眼,就容易把一首作品处理得支离破碎,也就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忽略了歌词,只注重大线条的表现,则容易给人留下作品处理不细腻的印象。所以基本原则是——在把握歌曲主体情感的基础上突出它的变化。每首作品都有其最基本的情绪,这种基本情绪通过旋律来展现,即作品的旋律情感线。对歌曲旋律、歌词内容、情感基调及其发展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是达到歌唱旋律情感线与歌词高度统一的关键之所在。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对学生而言,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亲身体验毕竟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体验都来源于间接生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时,要特别注意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会传达给学生,充分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激情,使之进入一个积极的演唱创作状态。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训练当中,对低年级学生加强直观教学,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教授新技能时,加强对比,仔细分析异同点,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技能动作和声音概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歌唱情感的培养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怎样培养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音悦耳动听,感情真挚动人,技法运用自如,并将作品演绎得准确到位、真挚感人呢?
1、熟悉和理解作品
每首音乐作品,都凝聚着词、曲作家的强烈情感,他们将深切的情意蕴藏于每个音符和每句歌词之中。歌唱者只有认真地去发掘和体会,才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表达和反映作品,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出歌曲中所描绘的画面,并完全融入到歌曲的特定氛围当中。可以说,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越透彻、感受越深,演唱时的表现就会更加完美。因此,教师要在日常训练中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这个作品,熟悉其中的歌词和旋律,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以尽快领会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品意境的想象
想象是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因此,想象活动是演唱者对歌曲再创作的唯一途径。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情绪火花的点燃者,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遐想。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当中,从歌曲的意境入手,用形容性、比喻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歌唱画面,并心无杂念地投入到对作品的演绎当中去。
3、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的把握
演唱风格与众不同的歌唱者往往会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演唱风格趋于大众化的演唱者则不会给听众留下什么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声音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一味地模仿而留下别人的痕迹,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演唱风格。因此,应提倡先让学生自己去唱作品,然后再模仿,决不能本末倒置。另外,歌唱者对于作品风格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演唱效果。有些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都很好,但唱起歌来总是一个味,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在歌唱前没有很好地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风格,所以不能表达出作品的意蕴和风格。成功的歌唱者能够将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听后过耳不忘。
总之,好的歌唱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声音的能力和方法的运用,它是用最美的声音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声乐画面,描绘出生活中最深刻、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要想使我们的歌唱能够产生这种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够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声乐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