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卉
高师声乐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由长期以来单一的师资培养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尽管在某些改革方式上学界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从改革的思路和目标而言,却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高师音乐专业在服务面上必须立足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在声乐教学改革上必须既强调专业性,又突出师范性。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其它专业一样,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建二类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有限的培养期限内通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而言,要实现专业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多元化课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所谓课型,通俗地说就是课程的类型。具体而言,是指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一般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多元化组织形式,也称之为多元化课型。但笔者从目前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情况分析,发现在多元化课型中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 集体课
集体课通过传授共性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构筑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多元化课型的重点,也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必须涵盖:(1)声乐基础理论、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及发声原理、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与修养。(2)西洋声乐史和中国民族声乐史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3)大量声乐作品、戏曲作品的分析与鉴赏。(4)合唱教学。在声乐艺术领域内,合唱艺术是歌唱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合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运用了所有的歌唱技巧,歌唱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最完美的表现。(5)意大利语、德语发音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演绎中国歌曲,或者是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歌曲,不知道演唱意大利语声乐作品或者是德语声乐作品,通过两种语言的发音教学能使学生表现更多语种的声乐作品。(6)普通话教学。说话声音是歌唱声音的基础,是建立嗓音的基石。大多数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平时说话就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普通话教学一方面奠定了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地培养歌唱发声时的气息、发声、共鸣、吐讲,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发声状态。
二、 小组课
小组课是通过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演绎能力、适应能力、表现能力及演唱的协调与合作技巧。其基本教学方法是把专业水平比较一致的学生分成一个一个小组,通过“一对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演唱。以对唱、重唱、小组唱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能力和在舞台表演中的专业水平。二是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声乐表演。声乐艺术是集知识性、艺术性与表演性为一体的学科,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歌唱心理素质和声乐表演能力。三是形体。形体训练在声乐教学中也十分重要,通过地面素质训练、扶把训练、脱把训练、跳跃训练等基本训练方式,可以提高身体基本能力,调整身体基本姿态。改变不良形态,以优美大方的身体姿态和“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增强舞台表现能力,强化表演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个别课
个别课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演唱风格和演唱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设置的一种教学形式,大多为声乐主科比较好的学生而设,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为:(1)个人演唱风格的培养(2)对作品诠释能力的培养。(3)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及细节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对学生个人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课型,为学生的声乐演唱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观摩和竞争平台。重视多元化课型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消化更多的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能力,从而实现师范性和专业性相得益彰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