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堂
摘要:新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高中生因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氛围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听力能力滞后。要提高英语听力能力,课堂教学是一条主渠道,把听力训练活动实践于每个教学环节,致力于训练方法的科学化,技巧培养的实用化。
关键词:制约因素;课堂听力;科学训练
一、 排除制约听力提高的不良因素,创造有利于听力训练的条件
听力是一门综合性技能,其中包括对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诸多方面的掌握。因此,具备娴熟的语法规则、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语音功底、中西文化差异、英语习语,都是相当重要的。很多学生听力欠佳,并非他们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英美文化知识贫乏。如:事实性对话是英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跟汉语习惯不一样。在听人家谈话时,就得依英语习惯去思维和理解。如A对B表扬,B就应用“ Thank you!”来回答,否则,就会使甲方认为自己的判断能力差。英语习惯用语也不能凭字面直译,如kiss hares foot并非“吻野兔的脚”,而指“迟到”。
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消极情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听英语的潜在困难是心理障碍,总因无把握、不踏实而感到紧张。因此,我们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尽量克服这些负面影响,轻装上阵投入训练。相当多的学生,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急于求成。须知,听力训练不像词汇记忆、语法理解、语音领会那么立竿见影,听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能力的挖掘是潜移默化的。听力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二、 听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1)筛选材料。对听力材料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先易后难、趣味性及针对性原则。由初中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尽量选择较容易的内容,语速稍慢、语音清晰的材料,以便使学生易于树立起信心。然后,随着训练的深入,内容、语速可逐渐分别增难、增快。如本人在高一、二教学听力时,选取“走遍美国”“新概念”为训练材料。进入高三,则首选那些语言地道,难度适中的材料。所谓趣味性,即有意识选用一些幽默类及新闻类材料,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及新鲜感。至于针对性,则指选材时考虑与教材内容同步、话题接近的题材。自高一下学期起,本人以《同步听力训练AB卷》为首选材料,其内容编排每单元练习与textbook同步,topic吻合。
(2)科学导入。新编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Module1-5在编写模式上较旧版教材更具科学化、系统化。在每单元编排上,都设计了与本单元topic相关的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练习材料。更可取的是,Listening之前有一板块为Warming up材料。在处理每单元的Listening练习时,我巧妙地把Warming up与Listening结合起来,以此启动听力训练的序幕。因为通过前者的真正“热身”活动,更易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本人在上必修Module1,Unit5听力训练课时,先引导学生处理Warming up,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背景介绍。一则为紧跟其后的听力训练作铺垫,二则激发他们参与听力活动的欲望,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听取关于Luther King的听力练习。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训练方式。首先,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每一个过程要有训练时间的保证。通过不断训练,从“量变”到“质变”。所以,定时及强化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在高一年级时,一般只利用每周一课时的听力课训练,其收效不乐观;高二时,每逢期中、期末考前两周进行强化训练,尽管听力成绩有一定见效,但毕竟因学生的听力基础不扎实,过后的下半学期,学生的听力水平又不尽如人意。高三时,采取广播形式,坚持每天“早读”15分钟一练,既保证了时间的足够投入,又保证了练习的连续性。经过高三上学期的训练,至高三下学期全市统考时,各班学生的听力平均及格率达70%,优良率达35%。其次,进行高考前的听力专题训练。经认真研读高考听力题,觉得对听力进行专项训练很有必要。近年,高考英语听力常见一些题型,涉及内容有:A.对话部分:数学与运算、地点判断与方位、细节与判断;B.短文部分、细节判断、逻辑推理、综合归纳等。
(4)利用多媒体,以求更形象更直观。首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把事先准备的材料中出现的较难理解的词汇,制作成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这样既减少学生听力的难度,又增加他们听力的信心。然后,听完一段对话,尤其是独白(短文)后,把相关听力的书面材料制作成幻灯片,让他们校对。
三、 听力应试的技巧
(1)预测话题,模拟情景。在英语听力测试中,应充分利用预留的几分钟或各小题间隔的十来秒时间,据所设题题干预测话题,模拟对话或短文独白的虚拟情景。这样,更能有的放矢地听录音材料,带着问题,增加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例如,听材料回答1-3题:①What do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 about?A.Weather,B.The way to start a talk,C.Agreement。②What does the man think kf the weather in England?A.Changeable,B.Always good,C.Foggy。③Whats not the reason for people to talk about weather?A.B.C.(omitted)。依据这三个所设题,预读期间可大胆产生头脑风暴:Topic-weather-reason,可虚拟以下情景:两个人在谈论英国天气情况,也涉及其原因。这种预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2)边听边记,笔脑共用。在听力应试期间,要做到边听边记那些繁杂细节及关系。采用“速记”技巧,理顺录音信息,再推断。另外,在听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懂的信息,这时应大胆“跳听”或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取。
(3)立足全局,综合答题。所谓全局,即指完整的一个对话或一段独白。听力测试中,学生切不可一听到相关信息,就马上作答。因为第一次出现的信息常常是一个陷阱,这就要求我们需具备识别陷阱,抗干扰能力。稍不慎,则误选答案。
(4)应学会归纳与演绎。一个主题,中心与事实、细节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主题、中心有助于对事实或细节的把握。反过来,抓住了事实与细节,又有利于对中心主题的归纳。这种逻辑推理是获取听力高分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巧。
主题句常位于对话或独白之前,后面内容依之展开,阐述细节与事实。有时,主题句也可能位于对话或独白之最后,对前面事实进行归纳与总结。因此,在听的过程,学生要特别注意对话、独白的开头句与结尾句。这样更易于把握测试试题的主旨要义、主题或作者的思想倾向。
总之,听力既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听力能力要求的教学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改善训练方法与应试技巧的培养,循序渐进,则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莆田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