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艳 姚 红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谙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提供多种教学空间,创造创新环境
开放语文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强调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环境多方面横向联系,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使教学活动向课外、校外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和假日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图书馆、去阅览室、去田野、去厂矿、去博物馆、去德育教育基地等蕴含着巨大教育效益的社会环境中。给学生提供积极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社会实践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创新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要有独创性、新颖性,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新闻知识时,一位教师就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现,寻找新闻线索。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走出了“闭门造车”的困境,能够以独特的新闻视角找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样,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有所领悟,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三、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向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进行“反弹琵琶”式的思考:《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进而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语文教师指导开发校本剧,让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活动中,爱好写作的同学编写剧本,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导演,擅长表演的同学充当演员,一些心灵手巧的同学亲手制作演出服……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样,不仅仅是丰富和扩展了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要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