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写宝玉、黛玉及迎春姊妹坐在棠木舫上: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每次看到这里时都有个疑问:林黛玉为何“最不喜欢李义山”呢?大概很多的读者都会有这个疑问吧。
义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字。李商隐的诗在晚唐是颇负盛名的,对后代也有很大影响。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他的诗呢?想来想去,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就是位女诗人。在小说里她写的诗、词比较多,艺术水平也比较高。在第四十八回中,她在教香菱作诗时,发表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她的作品也的确体现了她自己的“理论”。无论是她的代表作《葬花吟》,还是《桃花行》、《柳絮词》等等,都是感情真挚,语言清丽自然。而李商隐成就最高的七言律诗,却颇具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呈现一派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而且李商隐用典多、晦涩难懂。可见,他们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是南辕北辙的。难怪人家林姑娘不喜欢李义山。林黛玉把自己看过且圈过的、后来拿给香菱看的,是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集,这些诗人的风格同李商隐也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李商隐的诗从内容上来说,只有一部分是关心现实的,而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却是爱情诗。虽然他自己曾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但别有寄托的只是少数,多数都是言情诗。爱情在《红楼梦》所描写的那个封建时代,是个忌讳的话题。在老祖宗贾母的口中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林黛玉在第三十四回中收到宝玉的手帕之后,感到“可喜”、“可悲”的同时,“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更何况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表现的多是爱情的失望,绝望,相思的苦闷等复杂的心情。除了大家熟悉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无不如此。黛玉本来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读了李商隐的诗后会更加伤感。而且宝玉、黛玉的爱情同诗中所写的也不太一样。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存一段心事”,黛玉最初时时感到自己的爱情存在着威胁,来自宝钗,来自湘云。经过两人互相的试探,在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之后,二人的感情就比较稳定了。在婚姻问题上,黛玉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父母,无人为自己“主张”,经常伤心落泪。可她对婚姻还是抱着希望的,她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特别是贾母的身上。五十七回要认薛姨妈作娘,也是有这方面的打算。正因为得到了宝玉的爱情,又对婚姻抱着希望,所以从感情上,从内心深处或说在潜意识里,她拒绝接受描写悲观、绝望爱情的诗。
最后,从性格上看,林黛玉敏感、自尊,率意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基本上是直来直去的。这类性格一般不会喜欢曲折隐晦的诗歌。至于喜欢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红楼梦》中黛玉说的是“残”)荷听雨声。
作者旅居在外,怀念朋友。风格一反往常绮丽晦涩,写景抒情,清疏秀朗。这境界颇近林黛玉的诗作《秋窗风雨夕》。所以黛玉说“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董金荣,女,吉林延边职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