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提倡“严师出高徒”,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师角色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那么,新形势下教师
“舞台”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
一.应是学生人格的守护者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
二.也是学生行为的赏识者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学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得到心目中教师的赏识,这赏识使学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具备阔大的胸怀,客观而理性地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教育艺术的全部真谛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我们可以适度地放大学生的优点,让这些优点散发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灵。同时教会学生“认识你自己”,引导他们直面自身的缺点,并凭借坚定的意志进行改良。
其实,欣赏别人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培根说得好:“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因此,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真诚赞美。只要我们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激励,收获的定是满园芬芳。
三.同时是学生情感的交流者
心理学家称,中学生的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平衡被打乱,其思想、情绪表现为不稳定,既敏感好奇、憧憬未来,又感情脆弱、容易消沉;同时孩童般的坦率少了,不肯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潜藏着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常常处在自我矛盾之中。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卸掉他们对教师权威的防线后,学生便会和教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不惜精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乐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四.更是教学舞台的导演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成功的教育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完善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向深处发展,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
王明珠,教师,现居甘肃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