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中学生审美心理过程的引导

2009-04-13 05:29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夹竹桃蝙蝠阶段

秦 美

朗读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作品声韵节奏的“力的模式”,领悟到作品的整体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通过这种声韵节奏的美的模式内化为审美感知的“心理定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引导,是深化主体审美感受的有效途径。

一.在整体感知中,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

整体感知,即对作品的中心与内容、结构与方法、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与感悟。在朗读教学中,要以课文为载体,朗读为方法,将无声的语言转为有声的语言,将有声的语言转为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以引起学生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笔者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说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其次,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斯帕拉捷实验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说说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的呢?从而让学生联系课文从科学上来解释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说说“超声波”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经历了以上认知过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行文思路就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为开展朗读教学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行文的线索,提出下列句子让学生重点练习,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如:⑴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⑵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⑶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⑷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⑸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⑹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的呢?⑺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以上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指导朗读中,要根据句子的语气、语调以及语流等特点,把握语言传递的信息层面——语义信息层和审美信息层——以声传意,以意启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形成结构上,并逐步转向审美的体验阶段。

二.在精细阅读中,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心理过程的高潮阶段

如果说整体认知阶段时阅读的初始阶段,那么,精细阅读阶段便是审美活动的实现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形成审美知觉,出现感性愉快;在此基础上,进入审美认知阶段,对知觉完型进行审视和欣赏,这是一种超感性又离不开感性,实质上是经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从而让阅读主体从审美中获得力量的快乐。

1.在语音的链接和意群的组合中,唤起主体的联想与想象

朗读,凭借语音的链接、词语的分合、节奏的顿挫、意群的组合,体现出句子的意义结构、逻辑顺序以及感情的变化轨迹。在这一过程中,联想与想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作者:季羡林)。文章开头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说明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夹竹桃花色的纯洁与质朴,两盆花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然后通过对比,凸现了夹竹桃花期之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至此,作者宕开一笔,描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着一“袭”字,突出了香气之浓烈;并以联想与想像的方法,展现了月光下夹竹桃优美的姿态,由“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了种种联想……语言率直而不乏睿智,行文质朴又不失典雅,不仅使读者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而且使读者的思维得到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链接和词语的分合,节奏的停顿和意群的连贯。例⑴:“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这里,“月光下的夹竹桃”、“ 一团模糊”与“毫不含糊”,语音链接紧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朗读时不宜“一字一拍”或“两字一顿”,而应该表现出语流的连续性,节奏的鲜明性。例⑵:“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因为是想像,朗读中语速宜缓不宜急,语调宜沉不宜昂,以达到谙其音而悟其意的朗读效果。又因为四个句子分为两个意群,所以第二处句号停顿的时间可略长一点,以示两次幻想。还因为“水中的荇藻”“一个小池塘”表示两个语音链,从语法的角度看,同属偏正短语,朗读时,要有一气呵成之感。最后的“活画”,意即“活生生的画”,因此,视之为以“活”饰“画”,而不能读破。笔者在指导中,注意到以上几点,学生朗读的音质清晰而不模糊,表情真切而不伪饰,节奏鲜明而不含糊,语调柔和而不造作。从而在朗读中融入联想和想像,注入情感与睿智,获得审美的愉悦。

2.在信息传递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朗读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当审美活动进入高潮阶段,信息的传递逐渐使审美感受主体化、内在化与理性化,具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意义,从而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结尾写道:“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在指导朗读中,要凸现出语言的主要信息。这段话的主要信息是: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打击了气焰。它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从语法的角度看,“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是复指成份作主语,因此,是这段话中的主信息,“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是单句作“表明”的宾语,所以,也是主要语言信息。作为小学生,当然无法理解句子中内部的语法结构,但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传达出这一主要信息。特别要注意突出“不可欺侮”。为了做到这一点,一要从句子的语气上加以揣摩;二要从“是……的”语言标志上加以体会;三要从“不可欺侮”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去强调。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正

是按照上述方法,使学生读得铿锵有力、精神振奋,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巨大的爱国热情。

三.在朗读欣赏中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效应阶段

在动态的审美心理过程中,朗读欣赏是一种审美判断,它是由理性支持的,与这种审美判断直接相对应的情感效果,是一种审美欲望。这种审美的欲望,能促使人追求美、创造美。这是审美直接效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这篇文章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故事,启示人们用汗水和心血也会把“小草”浇灌成“大树”。篇末写道:她们的路子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以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从语意层次上看,一是讲她们逆境成才的路走对了;二是展示出她们奋勇拼搏所取得的成果的时代意义;三是对三姐妹的同时脱颖而出的盛赞。因此,在欣赏性朗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从语言的层次上理解语段内部的意义关系,掌握好相应的语音停顿。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来看,其中用了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三姐妹在艰苦奋斗中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在指导朗读中,既要表现出前后语义的衔接关系,又要突出喻体的比喻作用。从词语的表意上来看,“传统的观念”“陈腐的偏见”是针对上文罗伯特·骚塞所说的“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的陈词滥调而言。因此,在朗读中,要突出“传统”“陈腐”这两个限制语。“脱颖而出”,是对三姐妹逆境成才的盛赞,当以重音突出。只有这样,通过有重点的点示,辅之于有声语言的传递,学生就会伴随着欣赏性朗读,产生出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欲望,从而使朗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秦美,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猜你喜欢
夹竹桃蝙蝠阶段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夹竹桃
蝙蝠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夹竹桃
别怕蝙蝠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