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生观

2009-04-13 05:29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王 芳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动态的阅读教学不必追求热热闹闹的场景,但要切切实实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个体活动和集体互动中自主阅读,吃透文本内涵,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怎样发挥学生的作用呢?

一.倡导自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学生以读的时间,教学生以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动探究,以生成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保证学生自读的时空

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问题预设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当然无可厚非。但“满堂问”的话,还是由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实质上与“满堂灌”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以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的讲解而已,学生因其缺失了必要的自读体验的空间而收效甚微。特别是某些教师只盯着几个尖子学生,一有举手即让他们回答,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思维滞后的事实,看似“热闹的回答”“紧凑的节奏”,因其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而使全体学生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无论如何,阅读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自读文本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走进文本,自主跳出文本,获取阅读的体验和感悟,习得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2.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是有“法”可依的。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给学生必要的学法指点。例如,小说阅读,可指导学生先从把握故事情节切入阅读,再从评析人物形象强化阅读,最后从探究主题内涵深化阅读;散文阅读,可指导学生从感受画面意境切入阅读,再从品味思想感情强化阅读,最后从赏析表现手法深化阅读。教师还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不断提出阅读方面的发展性要求。如,感悟、品味、欣赏,步步晋级;做笔记、写评点、提出质疑、创新设计,环环相扣。这样,教师授之以法和学生习得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生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二.组织互动学习

阅读教学需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情境,创设阅读对话的氛围,提供阅读交流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互动学习。

1.师生互动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师生对话应当是师生之间基于文本内容的平等的双向交流。相对于教师预设的问题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因此,在师生对话中,要鼓励学生问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造“疑义相与析”的境界;还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积极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解答和评判提出质疑,寻求更为合理的答案。

2.生生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存在着“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区别。“场依存”型的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更能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当然,生生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同桌互问,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组织团队辩论,甚至让学生七嘴八舌。多种形式的互动对话,有利于引导学生全体参与阅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交流,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实现思维的碰撞,达成基本的共识,或形成一定的评价倾向,或生成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落实联动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面对语文材料,如何走进文本、感受体验、消化理解,自然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少不了多种感官的运用。因此,要让学生吃透文本材料,有所感悟和理解,首先要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活动中去,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心。

1.动口

①多种形式的朗读。要理解文本意义,首先得多读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还得引导学生变着法子读,自由读、集体读、轮流读、轻声读、表情读、分角色读、配音乐读等方式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此外,还得要求学生“口诵”而“心照”,注意用心去读,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心灵的感悟。如,朱自清的《春》《绿》等散文,只要投入地多读几遍,自然能渐入文本佳境,体悟其中韵味。

②多种形式的对话。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这就需要提供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如师生问答、同桌对话、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环节的设计,都要从有利于学生表达与交流出发,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愿望,锻炼学生口头交流的能力。

2.动手

①书写板演。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图解文本难点。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则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则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时,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各个段落的主题词,循着过年的顺序,上黑板动笔设计板书。学生在对照比较、相互评点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并且学会了提纲挈领的读书方法。

②情景表演。为了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在阅读戏剧、小说等叙事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亲身演一演。戏剧作品可直接拿来让学生表演,如《陈毅市长》选场从“打电话”到“进屋门”这一片段,不仅人物对白可以演,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演,通电话时省略的言语还可以补出来演。小说作品则可编成课本剧再来演,如《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可抓住人物对白、典型细节,以夸张的表演来再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事实证明,学生演一遍,比起读十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表演者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物角色同呼吸的感受,观看者常常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体验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动脑

①质疑。阅读要“跟着感觉走”,但也少不了必要的理性思考。《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第三学段强调“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第四学段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究。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达到“深入”且“浅出”的境界。

②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于现成的文本,可以有自己的另类解读,也可以有自己的奇思妙想,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设计……只要符合文本意向,都是可以认同的。如笔者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的评判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以身殉职的英雄;有人认为他很傻,因为在轮船沉没之前,他可以逃生,也应该逃生。这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作者歌颂的是悲壮的英雄主义,而学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哈尔威船长不该选择与船共亡,应该活着,因为活着还可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于是,有学生就为文本设计了另外的结局,让哈尔威船长在救人的同时也自救,成为一个“鱼和熊掌”能兼得的英雄。这样的评判和设计,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4.动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动心,无疑是上上之策。

①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心,首先要令他们入情。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文本意义是必由之路。当然,教师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诱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阅读文本产生的体验对接起来,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直接引起一定程度的情感共鸣。这样,由入境而动情,又由动情而动心,无疑是提高阅读效益的一条捷径。

②明理。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的思想产生震动,让读者的灵魂经受洗礼。因此,阅读教学要在促使学生悟道明理上下一点功夫。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名言警句都蕴含着做人方面的道理。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于漪的《往事依依》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读书成长的依依往事,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真诚地展示了北大学子渴望飞翔的心灵轨迹,秦文君的《伟人细胞》形象地表明了“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的主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情”和“理”。阅读教学要不失时机地渗透“读书明理”的教育目标,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美育、心育功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更主动,师生的对话交流会更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会更生动。

王芳,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