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祖国大地上最普遍的树种之一,是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物中熟悉和常见的。这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树木,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鲜亮的一笔,成为文人骚客们非常重要的吟诵对象。
1.柳树的简介
柳树大致分垂柳和旱柳,属杨柳科。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灌木。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柳根生长为主。
2.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柳树
2.1中国文人的爱柳情结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在那个时代,柳树就已经成为人们诗歌吟唱中重要的意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是赋予柳树极大的热情。
柳树在古代文化中常让人联系起清明、寒食节。古人有清明禁火插柳的习惯。晋文公重耳曾在清明节寒食戴柳来纪念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插柳的风俗一说是纪念神农氏“教民稼穑”;另一说是用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黄巢起义时曾经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东晋陶渊明先生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与柳朝夕相伴,自号“五柳先生”,并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柳先生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沿河岸边植柳树,并以本姓赐之,称“杨柳”。唐代更有爱柳成痴的“柳痴”柳宗元曾在失意时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明末清初大作家蒲松龄的故乡有一条柳泉,蒲松龄在泉边栽柳,在这里设茶采风,自称“柳泉居士”,写下了千秋奇书《聊斋志异》。
2.2柳树与送别
古诗中,文人多以柳树为意象抒发送别之情。“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早在汉代,人们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代名词。诗仙李白有诗《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隋代无名氏有《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之焕《送别》:“杨柳东风树,条条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代王维作千古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仿佛一部以柳树为舞台背景的短剧:沥沥春雨后,在古色古香的驿站旁,柳树刚刚长出新绿的嫩叶,珍重的友人即将远行。诗人手持一杯乡中之水所酿的美酒依依惜别。当时“此辞一出,一时千百传诵,至为三叠歌之”,所以此诗的另一题目为“阳关三叠”。
另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作过许多关于柳树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就是其中一首: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2.3柳树与美人
由于柳树的优美形态,文人们还经常把它与美人联系在一起,用垂柳柔软的纸条来形容女子袅娜的姿态,弱柳扶风,杨柳细腰;用柳叶狭长的形状来形容美人的长眉,柳叶眉。
唐时进士韩翊与章台街名妓柳氏两情相悦。后韩翊外任淄青。韩翊以《章台柳》远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则以《杨柳枝》相答:“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一时之间,两人的情事传为佳话。
白乐天有妾小蛮,善歌舞。乐天曾将她比作杨柳,做诗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贺知章也曾将柳树比作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4柳树的忧伤爱情
最早将柳树与忧伤联系起来的是《诗经》。前面提到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用柳树来表达在外征战的士兵思乡的忧伤。正如柳树的英文weeping willow(哭泣的柳树)一般,中国古代的文人也经常用柳树来表达自己的忧伤。
用柳树来表达忧伤情绪最出名的莫过柳永“柳三变”的《雨霖铃》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初夏的暮色中,君将别离远行,良辰美景亦虚,清风明月也残。执子之手,想嘱咐几句“君勿复念,努力加餐饭”,却千言万语说不出,只有泪眼凝噎。此去千里一别,不知何年再见,妾徒有红妆千般,更与何人妆点,何人赏看。
在中国文学中,柳树的忧伤多是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带着欲语还羞的委婉,有闺中少女的思春伤春,有落寞少妇的闺怨思念,有着生离死别的凄切和无奈。
《汉乐府诗集》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诗中抒发了女主人公哀婉闺思之情。《二月歌》:“折杨柳,寄言语侬欢,寻还不复久”;《七月歌》:“折杨柳,搅结长命草,同心不相负”;《十月歌》:“折杨柳,林中与松柏,岁寒不相负”。
女诗人朱淑真以柳叹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蝶恋花·送春》:楼外吹六千万条,欲系青春,少住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风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而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则以柳喻相思中的少女,那早朦胧烟雨中摇曳的柔柳就是相思中柔肠百结的少女。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最为著名的闺怨诗。落寞的少妇独自登楼欣赏春色,看到柳树梢融融的绿意,感叹自己如水逝去的韶华,想起他乡的丈夫,不禁后悔自己鼓励他去求取功名来。
留下诗作最多的南宋诗人陆游既有“金戈铁马入梦来”的侠骨,也不乏《钗头凤》的柔情。“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在沈园留下了放翁与唐婉刻骨铭心的爱情。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是有“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来表现一个新婚少妇翘首企盼夫君的初恋滋味。媚眼如柳丝,柔软灵动;香腮如春梅,艳丽甜美;更让人心动的是,怀春少妇那柔肠百结,刚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带着微涩的甜蜜,不同“人比黄花瘦”的情到深处愁却深。
3.柳色青青留人心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竹枝词》)柳树虽无情,人却有情。柳树,作为自然景物的特征,反映着人们的行为和心情,成为承载着人们感情的寄托。柳的各种神韵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意象特征和人文意识,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参考书目:
1.《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
2.《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3.《诗经译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4.《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编,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唐宋诗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琼,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