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行为、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

2009-04-13 04:02谢竹云赵成国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组织绩效

谢竹云 茅 宁 赵成国

摘要: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如何发现、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并克服能力刚性,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文章认为,组织必须实施积极的创业行为和建立相应的动态能力,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来实现两者间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形成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此,文章在对组织创业行为和动态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业行为、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理论模型。

关键词:创业行为:动态能力:组织绩效

动态竞争环境背景下,组织的创业行为和动态能力对其整体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司普遍面临快速更新和加速老化的困境,并且极容易步入能力陷阱,苦心构筑的核心能力很有可能变成核心刚性。残酷的竞争现实迫切要求要重新思考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公司究竟该如何识别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如何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和整合、重构公司内外能力来迅速把握这一新的机会,使得自身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化被动为主动,保持不败的竞争优势,这已经是当前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为目标,试图在对组织创业行为和动态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个创业行为、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理论模型,为组织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点理论参考和借鉴。

一、组织的创业行为

1创业行为的内涵。根据熊彼特的经典论述,创新功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创业理论的研究仍然很零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对创业的研究存有很多的理论背景,如发展经济学、战略研究、组织研究、心理与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等。对于创业行为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已有的界定大多依赖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各自的研究目标。比如Knight(1921)曾提出,创业行为是指应对处理市场、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为此采取的承担风险行为:而熊彼特(1934)将创业解释为满足市场需求对产品、过程、组织和销售渠道进行新的组合,并将创业的本质视为创造性破坏过程,而创业者在经济系统中扮演均衡破坏者的角色;与熊彼特观点相反,Kirzner(1997)强调市场信息不完全带来的机遇,认为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套利行为,创业态度基本上包含发现机会的灵敏性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两个方面。此外,Rumelt(1984)还从公司层面出发,将创业行为直接定义为新产品的生产,并由此导致的公司间的异质性,他提到“必须清楚公司的稳定和赢利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创业行为,创造财富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运算法则。”

综合上述,作为创业行为的机会探索和机会创造的概念,既有个体层面的又有公司层面的。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了公司层面的创业行为,认为公司创业行为是个体创业精神在组织层面的延伸,是一种对现有赢利机会的灵敏性和创造新机会的深思行为。创业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企业规模或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如初创期或成长期。在竞争条件下,创业行为是任何商业组织(包括小企业或大企业,新企业或历史悠久的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根本要素。

2创业行为考察的维度。创业行为涵盖了公司层面的过程、操作与决策方式,以及创业型公司的战略导向。对组织创业行为的考察需注意其多维的结构特征。Covin and Slevin(1989)的研究提出了组织创业行为的三个不同的维度:创新性(Innnovativeness)、前摄性(Proactiveness)和承担风险(Risk-taking)。其中,创新性反映了公司倾向于试验、支持新观点和背离已有运作模式:前摄性是指能预测动态环境中未来的需求和变化,并在方法和技术上保持领先:风险承担倾向意味着对高度不确定结果的项目进行投资。他们研究了创业型企业在敌对和温和环境下的绩效表现,在对161家小型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中,那些具有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前摄性的企业被认为是创业导向型企业。另外,Lumokin and Dess(2001)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创业行为的内涵,又增加了超前行动与积极竞争两个维度,从而将创业行为变成具有五个维度的构念。这里的超前行动是对机会的反应,表现为先发制人;而积极竞争是指对威胁的反应,表现为坚决果断,积极参与竞争。超前行动与积极竞争是创业行为构念中的两个独立维度,且与绩效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

二、组织的动态能力

1动态能力的内涵。为了解决巴顿提出的核心能力的核心刚性问题,Teece等人1994年提出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构(Recon- figure)企业内外胜任力以达到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并于1997年建立了著名的动态能力理论框架。Teece等人认为,具有核心能力或有限动态能力的企业,很难持续性的培养竞争优势并使竞争优势的来源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最终会失去竞争和生存的基础。而具备很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在Teece研究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动态能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动态能力提出了许多补充性定义。如Eisenhardt&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企业通过获取、释放、整合或重组自己的资源来适应或创造市场变化。或者凭借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能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应对环境变化:Winter(2003)则直接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扩展、调整或创造常规能力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的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组织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使组织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战略强调了以前战略观所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而“能力”则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或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董俊武,2004)。

2动态能力的外在表现。组织的动态能力是组织的一种整体变革能力,而非局部的、特定的经营技能(Skill)。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按组织变革目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快速响应能力、战略柔性能力和开创蓝海能力。

对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是组织最为基础的动态能力,这种动态能力往往产生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一种防守性能力,只强调对熟悉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不能创造全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公司针对对手推出的新产品,相应推出更具优势的新产品。第二种战略柔性能力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能力,是指尽量预测未来的变化并提前准备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当未来的不确定性真的如预测一样发生时,企业就能调动和利用这些事先储备的能力快

速、低成本地进行战略转向,从而高效的把握机遇,抵御风险。而开创蓝海战略是动态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军事领域中,人们通常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同样,应对动态多变的环境的最高级的能力不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快速地做出响应,也不是事先多做一些准备从而保持自己在环境变化发生时的柔性。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变革,创造和引领环境的变化。红海代表现今已经存在的所有产业,是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开创蓝海价值创新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开展价值创新,开创全新的市场空间,设定全新的游戏规则,甩脱竞争,成为新的市场主导者(王翔,2006)。

三、创业行为与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1创业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的不确定。对于创业行为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实证,但是实证结果表明两者间关系并不清晰。如Lee等人(2001)发现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Slater和Narver(2000)研究也发现两者间并没有显著性关系。但Wiklund和Sheoherd(2003)研究却指出。创业行为增强了公司知识资源和绩效间的关系;同样,Lumokin和Dess(2001)认为创业导向与绩效间的存在相关关系。但是是权变性的:Dimitratos等人(2004)发现公司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公司创业行为与国际绩效关系间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此外,Zahra和Garvis(2000)的研究结果证明,创业导向提高了公司外部赢利性和收入增长,创业行为调节了敌对环境与绩效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绩效。然而,根据最近的研究,他们又发现创业行为与外部绩效间呈曲线关系(倒U型),这就反映了公司在管理复杂的对外运作方面可能面临困难,或者在多重外部市场的协调、指挥和对创业、创新项目的管理方面有着较高的成本。由此可见,创业行为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仅仅具有创业行为还不能保证公司的业绩变化,可能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动态能力,才能保证公司持续的竞争优势。

2创业行为与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共同影响。有着高水平创业行为的公司不仅可以有能力在早期阶段识别市场机会,而且也还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而为了利用好这些机会,公司必须要经常性的去重新配置他们现有的组织资源和运营惯例,并围绕新的机会去建立新的运作模式、商业化模式、补充性的资源和方法。因此,在变化的环境中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拥有在塑造新的能力、转变现有资产和重新配置公司的营运过程与结构等方面能力(即动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对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构造并推出新的组织运作模式可以提高绩效;另一方面,新的组织战略的制定和积极有效实施能够提高生产率,并同时能够使得公司的资产与变化的商业环境相匹配(Teece et a1.,1997)。如早期的研究表明,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对生产效率、创新绩效和市场表现有着正面影响。因而,公司积极实施新的战略、方法和运行过程是为了与外部变化运行环境相匹配,以便在经营活动上领先竞争对手。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资源与惯例的重新配置方面,积极并不代表有效。对于致力于实施结构和战略变革的公司而言,并不是都要求必须同样精通变革行为。在变革实施过程中,诸如实践、管理风格、价值观和组织结构等组织元素间的互动,可能对最后的成功有着影响。尤其在实施新的组织惯例和技术能力方面,不同的组织间可能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因而,公司不仅要通过创业行动积极去变革,而且要善于去变革。即为变革建立相应的动态能力。对于拥有高水平的重新配置能力(动态能力)的公司而言,通过新资源重新组合以及良好的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公司就可以抓住市场机会,获取持续的较高的市场绩效。

3组织学习在创业行为与动态能力间的整合效应。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体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是指由多人组成的企业组织在宏观上所表现出的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行为。一般认为,组织学习是指学习过程和手段在个人、群体和组织层次的有目的运用。当新的认知成果和思维方式被组织内全体成员所共享,并被组织文化所吸收和在组织系统发展过程得到巩固和发挥时,学习就变成了组织学习。本文认为。组织学习在创业行为与动态能力间存在整合效应。

组织学习与创业行为间存在重要的双向联系。一方面,组织创业行为作为对外部机会的识别与利用,必然会推动组织的学习过程。因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取新鲜的知识,更新现有的知识库。并建立相应的常规能力。而组织的知识和实质性能力将直接决定其动态能力能否很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另一方面,组织的学习过程建立起了新的能力与知识,有利于组织更好的保持在动态环境中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对此,Zollo和Winter(2002)从操作层面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可以将诸如经验积累、知识的明晰和编制等学习过程包装为一种相应的“学习机制”,这种学习机制可以使公司对现有的运作资源和营运惯例进行再配置(动态能力),但同时也会受到公司创业行为的催化作用。

另外,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间也有着重要的双向促进作用。组织知识是形成组织能力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它提供了能力的基础。组织开展学习会获得、传播和应用知识,从而引导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和演化。Eisenhardt(2000)指出,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下,企业能力的演化在对现有知识的依赖程度上有所差异。在静态环境下,企业能力的演化更好地表现为对现有知识的整合,是一种线性模式,而且主要表现在复杂的、高度结构化的流程中,其演化主要由“干中学”经验积累机制主导;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力的演化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新知识,是一种迭代性模式,而且主要由简单规则所组成,主要由“学中学”深度学习机制主导。Zollo和Winter(2002)认为深度学习与能力演化(包括操作能力和动态能力)有紧密的联系,他们深入研究了组织发展能力的机制。他们指出,经验积累、知识澄清和知识编码的学习过程在能力的演化中都扮演角色,这些学习机制共同塑造了能力的演化。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采取了混和的学习行为,既包括半自动的经验积累,也包括在知识澄清和编码活动上的深度学习投资。但是,这些学习机制对于能力构建的有效性是不同的,这依赖于环境条件、组织条件、和目标任务的重要特征。最后,他们得出深度学习(主要指知识澄清和知识编码学习过程)在不频繁开展的组织任务上对于开发能力具有相对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在企业知识、能力和动态能力演化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企业通过各种学习机制创造新知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动态能力的演化。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动态能力演化所基于的知识和学习机制会有所不同。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创业行为、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间的理论模型,使得对组织创业行为和动态能力的认识和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组织只有真正认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并有效配置能适应这一变化要求的公司专门性资产和流程,形成一定的动态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另外,组织还必须通过积极的学习,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不断的推动组织创业行为和动态能力的建立,并有效的实现组织创业和动态能力间的互动与融合。创业行为、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间的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今后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较有力的参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组织实践过程中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组织绩效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国外和爱文化理论研究综述:结构、机制与组织绩效
情绪劳动理论对职业的启示
不同领导风格及其对组织绩效和创新影响的综述
浅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作用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刍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组织绩效的影响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