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端斌
浅议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翁端斌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对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忽略了后者。在一堂因数分解应用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造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17×2.5+7.5×11= (7.5+2.5)×17+7.5×11;(2)原式=(7.5+2.5) ×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造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创造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和青少年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和青少年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
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造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造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创造动机的激发,并不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特定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思维在行为上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形成学生的能力。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从而主动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导过程中推导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 张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