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词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2009-04-12 09:24:40许佑萍
成才 2009年5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大众文化赏析

■许佑萍

流行歌词与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许佑萍

在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以歌曲、影视等形式全面覆盖社会生活领域。作为社会单元的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学生崇拜名人明星,已成不争的事实。

北大教授戴锦华说:“正是这些轻松消遣的东西,它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因此北大率先把金庸小说搬进课堂,标志校园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接纳与研究。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教改中也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在《课标》“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中强调“从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很明显,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从课本出发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学生所感兴趣的大众文化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让学生熟知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大众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笔者就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流行歌词,来进行“流行歌词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初步探索。

一、让流行歌词作为课本的外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人类的天赋学习能力,表现在对环境的探索,对世界事物的好奇上。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话,对学习上适度的困难他们多能自行克服,也会乐于学习。”

首先,我们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歌词。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流行”而色变,涉及“港台”便嗤之以鼻,细细品味一下,我们会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不全是糟粕啊。

香港的流行歌词作品中古典诗词的渗透显而易见。如紧紧抓住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在创作中结合了汉民族特色的方文山,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一系列洋溢着浓郁民族气息的歌词:“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门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东风破》)等。老词家黄霑的词风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沧海一声笑》)。

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还是最擅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浪漫情怀的琼瑶。如《在水一方》、《梅花三弄》、《几度夕阳红》等。

其次,我们要乐于并善于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他们感兴趣的歌词。

指导学生学会赏析流行歌曲,符合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只是提供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从旁协助,减少了学生探究的阻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以流行歌曲作为赏析的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流行音乐的歌词由琼瑶式古典温柔的诗词语言到以散文作为叙述的真切热烈;乃至近几年犹如现代诗般耐人寻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文学价值。以流行歌曲作为赏析的载体,可以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从文学的角度来赏析歌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方文山《爱在公元前》开头没有连贯的系词,只用了四个名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这是只有在诗中才会出现的独特用法,不多说废话,只铺设了一个场景让人发以思索,彷佛就像回到神秘古埃及,见证了遥远的过去。接着可以向学生品味运用了同样手法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六个名词的连用便勾画出一片凄凉、萧瑟的意境。在比较鉴赏中,学生不难体会到,“流行与古典”相距并不遥远啊!

(2) 当光储电站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功率发生波动时,电动汽车(可移动储能装置)和储能电池出力,共同平复由波动引起的不平衡功率;

2.从诵读想象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来看看,林夕作词的《四季歌》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外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扇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林夕选择了四季中四幅经典又美好的画面——春日的幼苗、夏日的雨荷、秋日的黄叶、冬日的风雪。只读一读这四节诗,便会使人心生向往,向往四季的无论哪一季。所以,首先可以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如果学生读着,能够将这四节诗,在眼前还原成四幅美好的画面,这无疑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将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则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从读中学写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老师常痛苦地发现:每次写作时学生都叫苦连天,说没的写。有时星期一留下的作文到下个星期一仍然交不上来。但学生在一起谈论流行歌曲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笔者想到了余华曾说过的一段话:“音乐的叙述与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经历了段落和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

白居易的浔阳江头为歌女的一曲瑟琶感动,于是有传世名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确音乐与文学共同表现着人的情感,音乐与文学有不解之缘。

利用流行歌词指导写作教学,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

如《丁香花》“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这首歌运用象征写作手法,表面写丁香花,实际写了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孩。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合一的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丰富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又如《最快乐那一年》“一部怀旧的电影淋湿了心情“,通常的用法是雨可以淋湿衣裳,看一部怀旧的电影使内心更加伤感,用身体的感觉“淋湿”来表现,这就是通感。以此为起点,辅以名篇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学生还可以立刻想起课文中的句子“小虫虫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相信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将人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据笔者了解,高年级学生受启发后,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

三、提炼流行歌曲的文化内涵,实现“文以载道”的目的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文化,它要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才能被接受,才能发挥它作为商品的价值。这就导致它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提炼出它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鉴赏。

如张韶涵《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藏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唱出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那拼博的斗志、无穷的力量和不朽的梦想。是啊,即使没有拥有美丽的太阳,只要心中拥有希望和信念,你的梦想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可以通过歌词赏析来告诉学生,我们不仅仅模仿张韶涵的唱腔,这首歌更让我们懂得:用心凝望、真心生活、恒心追求,是“隐形的翅膀”给我们力量!愿生活在今天的学生,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向着自己的梦想勇敢飞翔!

又如林夕的《四季歌》以四季比喻人生:四季中有春花也有冬雪,人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夏荷初开之前,经受着风雨的吹打,多少人光环的背后,有着汗与泪的坚持,“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扇门/门外狂风呼呼叫”无论如何,家总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相信赏析过《四季歌》之后,孩子们都明白了,人生如四季,每一种经历,都是一道风景。

再如时下风靡全国的周杰伦,也许你认为学生们只对他的衣着、发型、以及RB曲风感兴趣,甚至有的老师颇为反感,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去赏析歌词,就会发现词作者方文山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好的借鉴。如《东风破》、《菊花台》,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如《半兽人》,对传统家园的呼唤如《稻香》。这样可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

大众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流行歌曲不知不觉中喂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而不是回避这种现象,应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让语文教学走近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将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泉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大众文化赏析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早梅(节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步辇图赏析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