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刘 远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在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趋势下,“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不足渐渐显露出来。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在校“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不足的原因,阐述培养“90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论说培养“90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
2008年,高等院校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从此,“90后”大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空间,不同的价值追求与兴趣爱好,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观点等等,这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新起点。我们在对我校5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的“毕业期待调研”中发现,“90后”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经常上网看招聘信息,参加学校里的各类招聘会,主动应聘各种实习生岗位,在就业、创业等问题上主动向师兄师姐取经。调研还发现,“90后”大学生普遍有“先就业”的观念,近75.4%的学生期待进入企业做职员,有8.1%的学生期待成为国家公务员,有10.9%的学生期待在事业单位工作。但调研统计还发现,仅有5.6%的学生期待自主创业,这也就成为本文要探讨的缘由。下面分别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不足的原因、培养创业精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培养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便能够培养出“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教育目的,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1.“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不足的原因
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90后”大学生特殊的成长历程,高校扩招的跳跃式膨胀,中国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校园、社会等创业文化氛围的不足,创业教育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创业教育的研究不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成熟,“大学毕业即失业”观笼罩下的、严峻的就业压力等等,这都有碍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1 “90后”大学生创业的先决条件不足
形成“90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先决条件不足。在经济上,他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等现实问题所困扰,而是热衷于吃、穿上的攀比消费。在生活阅历上,他们缺少社会剧变、政治动荡等重大历史事件给予的磨炼与提示,没有产生立志、创业意识的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升学压力上,他们处在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已经被历史封存的时代,对高考录取分数之低自己都羞于出口,可见升学已经不是一个浓墨重彩的问题了,并且随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升学的压力已经转变为了就业的压力。在安排课外时间上,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大片差不多成了“90后”大学生安排课外时间的主要活动。在如此的状况之下,“90后”大学生是很难形成创业所需要的精神、思维与意识。
1.2 “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后天不良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学校、社会等营造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创业教育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得到贯彻落实,创业教育研究相对滞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师资队伍匮乏等等,这些都有碍于一个有效运作的教学体系的形成。因此,我国有效的、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首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才开始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才决定在全国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可见,在世纪之交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姗姗来迟,整个社会缺少一个创业文化氛围,刚刚萌生的创业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培育,进一步健全。
其次,创业教育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机构相对少,创业教育研究人员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从事创业教育的研究。从业的研究人员多是理论探讨,本身还缺乏创业的经验,其研究的成果实用性与推广性差。
另外,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尚未明确实施创业教育,使得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无章可循,无的放矢;许多高校的创业课程的开课对象范围普遍狭窄,主要面向研究生,而且大多面向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开设此类课程,比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同济等一些著名大学主要在MBA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在本科生层面上开设创业学课程的高校是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多限于理论探讨,缺少真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多是理论型,缺乏创业实践,而且教学手段单一;另外,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有的仅仅放在大四,没有贯穿在大学四年和专业课程中。
由此可见,高校没有把创业教育的观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构建起一个运行有效的、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这些也不利于“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形成。
2.培养“90后”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的紧迫性、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我国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观点及其所采取的举措,并不符合大众化教育、就业市场化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等现实要求。事实上,经实践检验的西方国家所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的就业市场化及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高度重视,这无疑都要求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并把它纳入培养目标体系当中。
2.1 西方国家长期的创业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把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国外的创业教育起步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表现如下:在运行时间上,它跨越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4个教育阶段。在实施空间上,它包括学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单位的密切联动。在体系构成成分上,它既有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孵化器与大学科技园,还有社会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价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既有政府主导的创业教育研究会、创业类刊物与创业者协会,还有企业培训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创业教育并积极呼吁下,1998年召开了由150多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宣言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大学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国外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技能作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而且时不我待。
2.2 中国的就业市场化等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体系
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我国毕业分配制度的消失,毕业供求关系的失衡,人才培养与人才社会需求的脱节等促使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把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