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琼阁  理想境界

2009-04-08 09:36余力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小屋自然段

余力文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就美学意蕴而言,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登峰造极之作。文章篇幅不长,但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文学“富矿”。这给执教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二是要掌握一定的授课艺术,能解读出作品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交给学生一把探宝的钥匙,自行探宝,学有所获。

笔者明知这篇文章“难教”(难以教好),但受其美的诱惑,挑战自我,选定这一课作为尝试,将其展示给全体同仁及各位师长“审”视,现将教学设想与流程叙述如下。

美文美读,廓清文章思路

按教学常规要求,这篇文章只用两个课时,我也不敢“逾矩”。第一课时课型为“阅读指导课”,即在我的指导下,切入文本,简略解题和简介作者及文章风格后,随即转入字词消化。排除阅读障碍,要求学生总体把握文章脉络。预习时就下发一张自己制作的课件《赏析表》,要求“读”中完成前两项内容。重要的是找出“关键词句”。先听两遍录音,再进行“美”读。何为美读?即由学生带着“审美”感情读,读出“美”的感觉来。形式多样,仿读、点读、轮读、齐读兼用,我略作点拨。要他们结合已经学过的《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均可完成,从“视角”分析,全文分两大部分即①-⑧自然段为“立足屋外看小屋”,⑨-(18)自然段为“立足小屋看外面世界”。美读中间,找准④段、⑧段和第一句,层次就非常清晰,第一层次为“小屋点缀山”:第二层次为“树点缀小屋”,角度为“由近及远”。(紧扣压文)

根据字词出现的频率和表达重点,可以看出小屋是描写的“中心”,山是屋的背景,树是屋的衬托,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山或者没有树,小屋只是普通常见的小屋,景观大打折扣,完全没有“情调”,更不能成为“艺术品”了。

尤其第二部分,只要精读,关注句首词语,就能扣住描写对象,它们依次为:“领空”、花园(围墙)、空气、光线、环境、通道(路、坡)等六个自然层次。作者笔墨均匀,安排详略得当,叙述描写不滞不涩,流转自如,如:写“领空”、“光线”用工笔;写“空气”甩简笔;写“花园”与“通道”用繁笔,谋篇布局,恰到好处,作者说“小屋”是“艺术品”,我说该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美文美教,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节课是教学的关键。课型是“语言赏析课”。既定目标是: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扣住美句(词),找准美点,激发美感,提高能力(审美能力一写作能力)。操作方法是:巧妙设问、适当点拨、由学生自主回答。课前要求他们做到“三到”,即眼到(自读)、手到(填写《赏析表》)、心到(写出审美效果),对教课的要求是,发扬一贯讲课风格,精讲导练,达到“三性”,即“知识性(忠于文本,讲准讲透)、趣味性(充实材料,提高听课效率)、可考性(紧靠考点,保证考试质量)。”

操作流程是:导入课文后,播放一段世界名曲《睡美人》(用《蓝色的多瑙河》更好),接着集体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联系朱自清、徐志摩、普希金、海子等实例,强调知识分子与精神家园的密切关系,精神家园是读书人的“生活线”,古人所言的“安身立命”之处,而李乐薇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就是“空中楼阁”,简单复习一下“结构”,我用板书形式反映出来,以便“直观”。然后手持“导游园”(即《赏析表》),带领学生开始“美学散步”(宗白华语),逐段阅读、齐读,时有侧重。找出关键字词,师生共同咬文嚼字,品出“味”来。如第一自然段,找到眉黛痣(暗喻美人),三字如珠,形神毕肖。不仅词美,句式也美,不是“一点痣”,而是“痣一点”突出了这点“美人痣”。这一段最易勾人联想,发人暇思,想到那些娉娉婷婷、风情万种的古今美人(讲徐志摩时,介绍过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凌淑华等美女群)。第三自然段,比喻妙极毫端,将山比作“水面”、“天空”、“底色”,将小屋比作“风帆”、“飞雁”、“色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动感”,根据文意,即可挥笔点染成画,又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联想到李白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第八自然段,先写“一片蓝、一片白”,再写“那是墙,那是窗”,先写颜色,再点实物,符合观察规律。还有那“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的句子以及像“鸟”像“蝶”的比喻,更是“画龙点睛”,灵动欲飞。第九自然段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使人很自然想到王羲之《兰亭诗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意境,学生很快作答,这是化用古人成句,我补充说,毛泽东的诗词中经常使用这种“胎化法”,大家也可采用。第十二自然段中描写“光线”。我们常见的词汇是“夕阳衔山,夜幕降临”或“金鸡破晓,海天吐丹”,而作者异想天开,居然用“花蕊绽开,花瓣收拢”来表现“早晨的来到”和“夜晚来临”。这里小屋好似“婴儿”,大山好似“母怀”,意境多么亲切!多么柔和!这时,有的同学在积极发言,有的同学认真思考,有的同学捕捉美感,有的同学品其汁液,有的赶紧落笔纸上,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第十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高潮”或者说是“美”的“极致”,作者将我们导游到“山”上,山下万家灯火,山上灯光疏落,好似“江在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让人沉浸在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仙山琼阁”或“海市蜃楼”之中。一句秦观的“雾失楼台”叫人境与神会,飘飘欲仙(有游山经历的同学感悟更深)。

最后三段,独句成段,出笔不凡,反观开头,前后映照,可谓字字饱满,音节和谐。掷地有金石之声。仔细咀嚼,还是一幅趣联呢!“虽不养鸟,鸟语盈耳;无须挂画,画叫自然”。文章结尾,两次点到“空中楼阁”,联系全文,可知虚实结合,实写“山中小屋”。虚写“理想境界”。我写信问过台湾墨人先生,他说大致如此。我以为小屋再美,美之有限,而作者追求自由的生活、独立的人格精神家园,确实是无限的。

这两二节课笔者也有不满意之处:一是不敢跳出两节课的“窠臼”,而且急“功”近“利”,以致第二节课“课份”太重,节奏偏快,以致有些同学跟不上来,深层审美走了“过场”。再者,因已放过录音,自己藏拙,没有范读,也未指定学生朗读。在“读”的方面用力不足。第三,课堂虽然比较活跃,但发言面不广,有一些同学等于是被老师“推着走”,还没达到多数同学“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效果。第四,安排的配乐散文阅读,因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总之,遗憾较多。并非完美。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小屋自然段
春天的小屋
秋天
山中小屋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神奇的小屋
美丽的秋天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