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性别差距: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2009-04-08 08:37胡振京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差距学习成绩教育

胡振京

摘要:新的性别差距指的是男生近年来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新的性剐差距存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这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学界尚未重视新的性别差距,探计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叉。在新的性别差距的归国问题上。存在着否认对待男生的方式存在问题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新的性别差距实战价值理论价值认识误区

大体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相关的新现象、新问题,我们将其概括为新的性别差距。何谓新的性别差距昵?简言之,新的性别差距指的是男生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中小学中较为明显,目前,其正在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我们拟分析新的性别差距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关注新的性别差距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并廓清存在于新的性别差距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一、新的性别差距:一个渐趋严重的问题

新的性别差距是一个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在城市的中小学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新的性别差距存在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其发展演进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期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新的性别差距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性别差距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1995年珊时撰文指出,“连续两年高考,北京文理科状元女皆多于男:1994年为4:0;1995年为3女1男。考察考生性别,1994年女生为14424人,占报名总数的51%:1995年女生为14181人,占报名总人数的52%:其中500分以上的文科高分数段,女生占压倒优势;1994年录取女生532人,占文科录取总数的69%;1995年录取780人,占文科录取总数的70%。随后的几年中,在城市中新的性别差距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1998年参加高考的男女生比例大致为1:0.7,但对高考成绩的统计分析表明,女生的高考成绩相当好,特别是文科中。女生较男生成绩更为优秀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北京的情况来看,1998年北京的高等学校文科招生中,达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2657名学生中,女生为1970名,占到了74%,就是在男生传统的优势项目理科中,这一比例也已经达到了42%。女生在高考中不仅仅在文科领域占据优势,“高者中的女性优势似乎正在超越文科领域,1996年北京录取的理科学生,男生和女生比例已经从过去的几比一变化为1.4:1。

其二,世纪之交到2003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新的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展阶段,主要表现是男生在班级组织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问题开始凸现。2000年上官子木撰文指出,“班干部总是女生多于男生,这在我国的中小学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值得思考的是,这一结果多是来自学生们自己的民主选举,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符合班干部标准的男生是少而又少,问题显然是出在“好孩子”的标准上。”…上官子木的文章触及了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新的问题,这引起了《中国青年报>的重视,《中国青年报>针对这篇文章写了“编辑附言”,并希望读者就这个话题参与讨论。其后,围绕着“好孩子”标准问题进行了一场讨论。当然,在这一阶段,女生继续保持了在高考中的某些优势。

其三,2004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新的性别差距的全面显现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性别差距进一步明显,主要表现是男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问题开始显现。蒋听捷和樊未晨指出,如今的小学里,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组织活动,女孩都比男孩强。男孩和女孩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后,人们发现·男孩掉队了。除了蒋昕捷和樊未晨在其文章中用”拯救男孩”来指称中小学中的新的性别差距外,其他作者则分别用了“女强男弱”、“女孩强于男孩”等来指这种现象。

通过分析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的性别差距存在一个由“点”扩展到“面”的过程,即由最初的学习成绩上的某些弱势扩展到了学习成绩、班级组织性别分层及班级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目前,新的性别差距已经成为了城市中小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是男生在学习成绩上低于女生,在班干部、队干部、团干部等学生干部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三好学生、各种活动获奖者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具体而言,就学习成绩而言,新的性别差距主要表现在高中毛入学率、高考报名率、高考升学率、高考毛入学率、录取总数等指标上面,其中,从高考升学率、高考毛入学率来看,新的性别差距已经不是仅仅存在于城市而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的现象;就班级日常生活而言,新的性别差距既表现在男女生的“组织分层”上,也表现在男女生的“非组织分层”上。既然新的性别差距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界关注这个问题吗?

二、新的性别差距:一个具有重要探讨价值的问题

遗憾的是,新的性别差距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这种情况无论是在教育实践领域还是教育学界都是如此。

新的性别差距尚未引起教育实践领域的足够关注。诚然,某些学校已经意识到新的性别差距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个问题,如上海的某些学校对男生班干部的比例做出了规定,以保证学生干部的性别平衡。不过,从总体上看,教育实践领域尚未足够关注新的性别差距,证据之一是实践领域对近年来的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漠然置之。

新的性别差距尚未引起教育学界的关注,这种境况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就国外的情况来看,英国和澳大利亚相对比较重视新的性别差距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国外对新的性别差距问题尚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在美国,没有用来描述男孩从优等生沦落为差生这个问题的专门术语,更谈不上引起公众的关注,美国东北大学劳动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萨姆认为:“没有人想替男孩说话,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和一个教育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无人关注”。

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就我们掌握的资料而言,丁钢教授、岳龙博士最早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性别差距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又有研究者对中小学中的男生弱势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总体来看.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给予新的性别差距足够重视。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清楚得看出这一点。其一,从文献来源来看,明显呈现出“一多一少”的特点,即文献来源于报纸的多,来源于学术期刊的较少;其二,从作者身份来看,也呈现出“一多一少”的特点,即中小学教师、记者多,专职研究者少。基础教育领域新的性别差距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研究对此几近失语,教育研究领域漠视这一问题由此可窥一斑。

解决新的性别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新的性别差距实质是教育领域中性别不平等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男生的全面发展,也对包括女生教育在内的全部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对

于促进男生和女生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新的性别差距对于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教育研究的脉络来看,新的性别差距问题可以纳入教育与性别的关系的研究之中。教育与性别的关系之研究在国外大体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关注的主要是女生的处境不利问题。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固然并不意味若女生在教育领域中整体弱势地位的改变,但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教育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教育领域性别研究向男生转向对于我们理解性别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这类研究对教育研究中的女性研究是必要的补充,同时,这类研究也使我们加深了对性别不平等的了解。”基于此,我们认为应重视研究新的性别差距,这对于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的性别差距:一个存在认识误区的问题

如何关注新的性别差距呢?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界做方方面面的工作。就目前的境况来看。廓清在新的性别差距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是关注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有一种观点认为,诚然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新的性别差距,不过,这个问题缘于男生本身出了问题而并非学校对待男生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某些教育实践者秉持这种观点,认为是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了男生弱势,并非是学校在对待男生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事实是这样吗?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认为,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就教育内部因素来看,导致新的性别差距的因素大致包括宏观方面的因素和微观方面的因素。就宏观因素而言,高考考试科目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微观因素来看,教师性别生态失衡、课堂关注的性别差异、日常教育评价的女性化倾向等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说”新的性别差距”产生的全部原因都在于教育内部,它与社会因素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面临的挑战比男性更严峻。如果缺少比男性更高的学历或专长,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反映:相对于男孩的家长,女孩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也更为严厉。再者,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让家长常常把女孩当作男孩来培养。

概言之,新的性别差距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学校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学校对待男生的方式存在问题是导致出现新的性别差距的重要原因。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男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明显的发展的未完成性:男生和学校、家庭及社会处于交互影响之中,其中,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举足轻重。学校教育认定新的性别差距缘于男生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不啻于推卸自己本应担当的责任。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在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在消解新的差距问题上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差距学习成绩教育
兄弟让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名落孙山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