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误区扫描

2009-04-08 08:45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木芙蓉豆花病因

李 涛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难点,也是必考点,在考试大纲中,它的能力层级属于E级,即鉴赏评价,属于最高层级。对于这道题,考试中能够得到全分的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频频失分,陷入雷区呢?下面笔者对学生在考试中答题失误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并作简要分析,以期引起学生的关注。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日

高 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①。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螀,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为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一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4分)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做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三、四句。(4分)

我们先来看第(1) 小题:

病因之一:答非所问 南辕北辙

【病例1】 我认为“传”字最能显示秋天神韵。悲鸣的蟋蟀和寒蝉互为应答,唱和之间将夏去秋来的讯息巧妙的传递,可谓具体形象,构思巧妙。(考试得分:0分)

【病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例错误,关键是没有仔细审题。题中要求找出描写小草神韵的关键词,而并非是对秋天神韵的关照;全诗也只有第一句在描写小草,并且题干中明确提示“一开篇”,说明这个字应该在第一句。“传”字出现于第二句,很明显学生没有把握好答题区间。不能准确定位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区间,就草率作答,答非所问,怎能得分?

病因之二:以译代析 本末倒置

【病例2】 我认为“衔”字最好。庭中的小草衔着秋意悄悄地来到庭院中,长长短短的小草也随着秋意出现衰败之势。(考试得分:2分)

【病因分析】 诗歌鉴赏是站在对诗词语意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做题时常常会有对诗句内容进行解释的必要,但这种串释也仅仅是分析鉴赏的前提,它不能替代分析本身。上例的失误就在于答题仅就诗句进行简单解释,而没有进行更高一层次的赏析,结果是以译代析,严重违背了鉴赏的准则。虽然考生找准了“衔”字,但没有分析依然只能得2分。

病因之三:滥用术语 张冠李戴

【病例3】 “衔”字最好。“衔”是叼的意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赋予小草动态,进而展现了秋意。(考试得分:3分)

【病因分析】 诗歌鉴赏中会涉及到许多术语,例如作品的风格、作家的流派、表达技巧等。术语使用的恰当,答题就会准确精炼,一语中的,不会使用术语,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上例就失误在对术语的错误理解上。什么是拟人?拟人是将物赋予人的特性,而“叼”字是动物具有的特点,所以最好把“拟人”改为“拟物”。造成这种错误,主要是学生不明白术语的具体含义,没有系统梳理诗词鉴赏相关术语的知识,以至答题时出现知识性错误,以致失分。

【题目参考解析】 这道题是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主要是体会关键词的妙处。审题时应该注意题干有三个要求:一要寻找描写小草的关键字;二要能展示小草的神韵,三要注意答题区间是在诗歌的开篇。另外“为什么”要求我们就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原因要讲透。答题时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艺术手法上说清楚这个词使诗歌达到怎样的境界,二是从思想层面表明这个词对诗歌的情感有何帮助。故而建议参考答案为:“衔”字最好。作者通过一个“衔”字,化静为动,把无形的秋形象化,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衔住了秋的衣角,秋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非常生动形象。

再来看第(2)小题:

病因之四:脱离文本 空泛不实

【病例4】 诗歌三四两句主要写景,作者借助豆花这一意象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可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考试得分:1分)

【病因分析】 所谓“文本”就是指所给的诗词或问题涉及的诗句。任何诗文的鉴赏都离不开原文,脱离原文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学生在做题时缺乏对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再加上没有读懂或者是没有完全读懂诗歌,答题时就只能完全抛开诗歌的内容,使用空泛的语言,答案因而就变得有骨无肉导致失分。

病因之五:生搬硬套 曲解意旨

【病例5】 诗人用豆花翻越墙头这一景色的描写,寄情于景,用豆花的藤蔓翻越墙头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种萧瑟凄清之情浮于纸上,字字句句蕴含了诗人希望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之意。(考试得分:2分)

【病因分析】 学生作诗歌鉴赏题,容易有固定的思维,凡苏轼必豪放,凡柳永必婉约,如此的认识都是机械的,错误的。诗歌鉴赏是对具体诗歌的欣赏,是在鉴赏诗歌的个性,共性对诗歌有借鉴意义,但没有决定意义。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即使是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感触也是不同,做题是切不可先入为主。上例中的“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就属于生搬硬套,盲目拔高。

病因之六:思路混乱 缺少规范

【病例6】 三四两句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通邻好”的感情,景色的载体主要是豆花,作者通过对豆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秋天及生活的热爱。(考试得分:3分)

【病因分析】 写文章要有思路,答题也要有思路。在高考的考场中答题的规范意识十分重要,哪一个该写,哪一个不该写,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都要由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上例的失误就在于思路紊乱,答题不够规范。

【题目参考解析】 这道题是考查对表现手法的鉴赏。题目不仅指出了答题的核心——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而且暗含了答题的层面,第一层面“景”,第二层面“情”,第三层面“情景关系”。第(2)小题的提问是比较宽泛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思路清晰,“情、景二端”中“景”是什么景?景中含的“情”是什么情,答题时必须把画面的内容和感情这两个方面逐层分析,欣赏写了什么,分析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妙处。 故而参考答案为: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小花,弯弯曲曲的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观描写的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感。

拓展训练オ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见附文自己归纳)

附赏析:吕本中的《木芙蓉》描绘和盛赞了木芙蓉凌霜而开、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在雨降之后,霜临之时,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却特意尽情绽放出艳红花朵的情景。“着意”两字将其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深秋时节,毫不畏惧,纵情盛放,独领秋光的景象。但“雨后霜前”的并列对举结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芙蓉花只开于严霜之前的误读,以致难以推出芙蓉花“耐寒”的属性。诗的后两句夹描夹议:“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历来为人所称颂,但桃李的一生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花开花落任凭春风摆布,而木芙蓉却敢于傲霜凌寒而开,全然不受秋风的控制,春风荡尽桃李旧,秋霜初起芙蓉新,与怯懦软弱的桃李相比较,木芙蓉灿然独立、高洁自守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首诗清新晓畅,别有新意,咏物寄托,褒贬自然,诗意诗情一气呵成,若能追思前朝往事,可能其外延更广,内涵更深。

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以人心感悟花心,描绘了木芙蓉虽历经孤独辛酸,但依然勇于挑战寒霜,傲然怒放的不凡气度。在深秋的霜雪中,窗外那朵顽强开放的木芙蓉,显得艰辛而孤独,想来花心之酸楚与人心之酸楚是相似的。与吕本中的《木芙蓉》不同,诗人落笔并没有就描绘木芙蓉那红艳热烈的英姿,而是极力营造出一种孤苦哀伤阴冷的氛围,但还没有等读者完全沉浸于这种哀伤之中,诗人的笔锋便陡然一转,一种顽强而昂扬的生命气息便扑面而至:木芙蓉虽辛酸犹在,但依然睥睨着这冷酷的生存环境,绝不肯低头屈服,它更向霜神致意,说你尽管留连不去、降霜下雪好了,我是无畏于这寒侵冷袭的,绝不会像一般的花朵那样,摆出一副饱受风雨摧残而嗟怨绿肥红瘦的凄凉之相!诗人对虽残而不败,虽孤苦而毫不纤弱的木芙蓉横眉冷对寒霜所发出的刻骨感触,尤使人为之动容。

附作者简介:

吕本中,进士出身。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

范成大,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后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猜你喜欢
木芙蓉豆花病因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雨中的马
蚕豆花
这些花儿爱变脸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芙蓉花
媳妇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