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忠
《考试说明》中对科学类文体中概念考查的“能力要求”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是近年来自然科学的新发明或者是热点问题。而文中重要概念,就是文中自然科学研究的热点的说明对象。如2008年考查的“湿地”“生物钟”“煤变石油原理”“人择原理”等概念。如果是社会科学内容的文章,一般是论述或者说明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如2008年考查概念中的“白日梦”“变形”“白银货币化”“绿色经济”“书院教育”等概念。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重要概念的关键是理解文中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
概念有两个重要逻辑特征是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即概念质的方面的特征,它回答概念“反映了什么对象”的问题,一般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基本形式是“ 是 ”或“ 叫做 ”、“ 指 ”等。它是一种表判断的单句。其中前一个“ ”是指被定义的对象,后一个“ ”是它的属概念,即比它大的概念。在后一个“ ”之前用定语来表示事物的属性。
【例题】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2008湖北卷)
【答案】 A。
【解析】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内涵将一个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属概念,选段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概括出来概念的主干就是“湿地是水域”,这样首先把握概念的种差关系,其他的成分都属于限制语。对于概念的内涵除了关注概念的种差关系,还要分析选项中的限制语对于概念范围的影响。A项中“长期”与文中“湿地”概念中“长久的或暂时”的限制语表述不一致,故意混淆了概念特征,丢弃信息,造成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外延则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它是概念量的方面的特征,它回答的是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的问题,一般会分散表述,题干表述的方式一般设置成“对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或者“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的内容都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的补充说明,这就需要一个结合全文说明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整合、比较的过程。
【例题】 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008年天津卷)
【答案】 C。
【解析】 这篇选文说明对象是“绿色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它的内涵并没有做严谨的科学定义,而是通过对它的外延特征进行阐述。所以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来理解概念外延的能力。“绿色经济”的确运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但是并未阐述这种手段是“绿色经济”的“关键”特征,因而A项不对;B项“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的特征只是“绿色经济”“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的附属特征,并非本质特征,“中心”之说无从谈起;D项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特征是“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共同之处,而非前者独有。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C项正确。
【例题】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2008年重庆卷)
【答案】 C
【解析】 很明显A、B、D三项都只是概括“生物钟”表现出的某些具体特征,缩小了“生物钟”的外延属性。
要准确理解概念(术语)的理解,一定要依据原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相关文字表述的思路,找到前后重要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隐含其中的判断和推理,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谨防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选择项的干扰。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