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闻图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009-04-08 10:44陈红梅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1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真实性

陈红梅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的新闻图片传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猎奇及隐私的过度热衷、失实现象日益严重、图片的虚大虚美、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妨碍着新闻图片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全社会的和谐之音不相符合,需要从多方面寻找治理办法,如加强报社制度建设、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图片问题规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社会生活的宏观文化语境。报纸因其发行的普遍性、思想的渗透性而成为促进和谐文化氛围形成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那么作为读图时代报纸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新闻图片又应该在新的文化氛围下如何发挥其和谐促进功能。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新闻图片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子,这也是被很多人所诟病的地方,新闻图片传播面临着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强化和谐功能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新闻图片传播存在的问题

热衷于猎奇及对隐私的暴露,新闻图片格调低下。2003年12月2日。某报以《裸女街上晒太阳,两度脱衣仰卧草坪四个小时》为标题,报道了一位30多岁的妇女在广州市政协大楼附近草坪赤身裸体的新闻。并配发了一幅画面较为清晰的裸体照片。

无独有偶。又有某报为一篇题为《广州老伯20年未剪大脚指甲》的消息配发了一张图片。消息说,77岁的麦老伯27年来从未剪过双脚大脚指甲,两大脚指甲现已长达8厘米。向外弯曲扭转成羊角状……文章已让人反胃。配图更是令人作呕:发黄的脚指甲又长又厚,表面被磨得发亮,趾甲内侧还有没洗净的黑色污垢……

这样的新闻照片。迎合了一些受众低俗不健康的趣味,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它除了显示出编辑记者审美品位的低下外,实在看不出它有何现实意义。然而,目前一些媒体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猎奇、猎艳的心理,热衷刊登一些猎奇性的图片,甚至是裸露的、色情的图片,忘记了报纸不仅具有告知信息的功能(这种信息对读者而言应该是有益和有效的),还具有对公民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责。负责任的媒体不应该一味迎合受众低俗的信息需求,还应该适当对受众品位加以引导和提升,不应以所谓的受众兴趣为由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如果任由这种低俗照片泛滥,媒体终将被大多数读者所唾弃。

新闻图片的失实现象,违背新闻真实性本质。数码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摄影后期处理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新闻图片制假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例如,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的真实性受到来自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的质疑。12月2日晚。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证实照片中的老虎是用数码技术合成的假虎照。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条件下,摄影记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制假的主观可能性,而数码技术的普及又提供了制假的客观条件,如何保证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文字与图片的功能不协调,妨碍了人们对新闻事实的认知。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新闻照片瞬间抓拍的成功,只是完成了图片报道的一半,而另一半的完成,即照片的文字说明、标题的拟定同样十分重要。文字在交代背景、记述过程、分辨事理和指明后果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填补抽象形象的信息空白。对补充画面意义、规定画面内涵、防止产生歧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南方某报曾刊出一幅新闻照片:一群放学后等待家长来接的孩子,有的在门口争抢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更多的孩子却是面对大街发呆。照片的标题是《不接不回家》。照片的信息是比较抽象的,但标题给了我们实在的信息:孩子们没有父母接就不愿意回家。但真实情况却是近段时间学校门口修路,交通秩序比较混乱,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学校要求放学后家长必须来接孩子回家。可见信息的真实内容与标题内容不相符合,使读者产生误解,如果将标题改为《不接难回家》,则既符合事实本身,又设置了悬念,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图片的虚大虚美现象严重,浪费了有限的版面资源。新闻图片因其形象性、直观性而能很快地吸引读者注意,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很多报纸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将大量刊登照片、刊登大幅照片当做扩大销路、进行市场突围的“杀手锏”。于是版面设计中就出现了一种盲目追求刺激的不良风气,形成了大量的“泡沫版面”。具体到新闻图片来说,就是大量使用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内容并非很重要的图片占据了大幅版面,这实际上造成了版面的浪费。一些图片虽然看起来色彩鲜艳、画面美观。但从新闻摄影作品的角度审视却空洞无物。有的编辑对这些图片爱不释手,在版面上不惜跨三栏四栏甚至通栏使用,使报纸看起来更像时尚杂志。

带有暴力、血腥场面的图片泛滥,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2005年。一组抓拍雨中骑车人陷入水坑摔倒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拍摄者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不幸的发生。再次引起了关于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大讨论。

2006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的头版头条是一则外省灾难性的图片新闻。这张彩色照片约占半个版面,照片给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一具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的两只脚突兀而刺目地伸在外面,脚底朝向读者。像这样赤裸裸地展示逝去生命残缺肢体的图片除了给人一时的视觉震撼外,又能留下什么有意义的信息?刊登这样的图片可曾考虑过逝者亲人的感受?又置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素养于何地?这幅新闻照片见报后,立即引来了一片责难声。批评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对生命、情感的冷漠。

导致新闻图片诸多问题的原因探析

新闻体制原因。这是一个总根源。很多报社实行定额考核制。摄影记者见报照片的数量与质量直接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的好处是直接激发了摄影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但由于利益关系,也促使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

在媒介市场化的压力下,许多摄影记者深感自身生存的危机,在工作中难免带着急躁情绪。急于多出照片,急于出好照片。而版面编辑为了编出能吸引受众眼球的版面。以增加自己的工作业绩,往往疏于把关,被一些貌似优秀的照片所欺骗,于是。很多劣质的甚至是虚假的图片就这样见报了。

记者个人的社会道德感及职业素养不强。在职业素养方面,有些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实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往往重动手能力,轻用脑拍照;重感性思维,轻理性思维;重表现形式,轻表现内容。为了获得好照片,在错失了拍摄的最佳时机后不惜使用摆拍的方法。丧失了新闻摄影的根本。

在社会道德方面,有的记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只把受害人当做拍摄对象。而没有最起码的情感投入,没有考虑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新技术的使用不当。数码相机的诞生和应用,在给我们带来思想的解放和操作的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有些记者编辑对图片后期处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为了获取名利、制造轰动效应而故意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威胁到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如何规避“和谐社会”语境下新闻图片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严把“新闻真实”关口。守住图片生命底线。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根源于它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新闻摄影作品的本质规定性,领先于其他一切特性,这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门类的重要特性。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包括三项基本要求:一是新闻形象的真实:二是新闻的细节和人物表情的真实:三是新闻发生的现场气氛的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摄影,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媒体一定要把这一理念牢牢地树立在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中,摄影工作者应时刻以此警醒自身。一方面从主观上认识到真实的重要性。自觉地以真实性原则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在技术的使用上,应避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只要记者能自觉按真实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数码影像对新闻照片真实性的威胁是可以避免的。2005年10月。“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甓‘华赛高层论坛”制定了《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提出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除必要的影调处理外,不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

加强报社内制度建设,从源头提供制度保障。首先,严格的奖惩标准。报社应制定严格的规章,明确规定优秀照片与劣质照片甚至是虚假照片之间的界限及奖惩标准,对于性质特别恶劣的制假现象,一定要严惩不贷。《大庆晚报》出了《藏羚羊》假照片,处置及时而严厉,不仅摄影记者被解聘,总编辑也引咎辞职。报社领导因一幅照片造假而承担责任并辞职的。在我国是第一例。这也给很多报社及摄影工作者以警示。整治摄影队伍,杜绝虚假照片确实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其次。编辑的把关职责。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是摄影记者拍摄工作的继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编辑水平,也是提高摄影队伍素质的保证。一名称职的图片编辑,除了应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新闻业务知识及文字功底外,还要懂得新闻摄影规律,具有较高的照片鉴赏力。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时,除一般性的技术调整外,不得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确保作者作品的真实性。

加强摄影队伍道德修养建设,争做“和谐”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范敬宜曾说:“一个新闻摄影记者。首先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包括政治思想方面的修养、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新闻摄髟业务方面的修养和工作能力方面的修养。修养得好,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好的新闻摄影记者。”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摄影记者在从事摄影工作过程当中应遵循的原则,它要求记者要在第一时间抓拍有价值的新闻,以提供给读者最原汁原味的信息。社会道德是指摄影记者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范准则。对于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摄影记者来说,这两者经常是矛盾的。新闻职责和同情心之间总是在不断地抗争,是举起相机还是阻止不幸,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总体说来。和社会公德相比。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特殊领域,它产生于社会公德之后,是社会公德在新闻领域的具体表现。新闻记者在履行专业职务时,应当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当二者处于对立冲突状态时。新闻记者应宁可牺牲专业职责而首先履行社会职责。这可以看做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对于目前我国新闻图片存在的问题,我们除了要在内部找原因、想办法之外,还要协调外部的力量,其中一条就是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新闻摄影工作有法可依。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甚至还有不少法律空白。比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条法律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暗访或偷拍,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不很清晰。因新闻图片引起的隐私纠纷也很难有效判定。

除了法律法规的建设要及时跟上外,新闻摄影的行业自律也很重要。在外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自律就显得尤为可贵。为了捍卫新闻摄影作品的真实性、提高新闻摄影的公信力,2008年3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公布了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相关规定:不接受在新闻现场进行编造新闻事实、重现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摄影采访规律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作品。不接受在新闻影像的后期制作中。对新闻照片画面内容通过电脑或暗房技术进行增减个性的作品。不接受在新闻摄影作品的文字说明写作中新闻要素不准不全的作品……这显示了中国新闻摄影界这样一种理念:新闻摄影记者应秉承新闻真实性原则,在遵循新闻规律和影像规律中反映生活。唯有此才能保证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发挥重要作用,也才能为构建健康、和谐的信息社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真实性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广告的真实性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