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如何在音乐的殿堂中引导学生欣赏,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凡经过美感的、动过情的、感兴趣的印象最深,进步最快”。让音乐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
心田,陶冶学生的情操,我认为可从如下四方面努力:
一、以审美为核心,用音乐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以审美为核心,是高中音乐课标的中心,而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则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地教与学的关系,把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民歌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体。它以其浓厚的生活底蕴哺育着中华儿女,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品。但现在大部分学生因为对民歌不熟悉、不了解,认为它“老土”,所以采取了一种抵触的情绪。如何通过我们的音乐教学,使他们能了解民歌、喜爱民歌,并懂得宏扬我们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是我们音乐教师碰到的一个难题,所以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我教学《走进西藏》,我采用感悟民歌——赏析一组新藏族民歌的整个过程,唯有音乐在回旋,伴随着音乐,学生们都用心在聆听,音乐弥漫在整个教室,整个空间。当欣赏到《阿姐鼓》时,歌曲由来的深沉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们渐入佳境,师生共同沉浸在音乐情境氛围之中。“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的语言只能用心灵去感受,用心沟通。静穆中,音乐融及灵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腾、泛化,这种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让学生感到了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这时,再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演唱、畅谈等一系列师生互动,学生对藏族民歌为什么具有这种高亢嘹亮、跌宕起伏,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最后的课堂小结时,他们由衷地说:“原来民歌也这么好听啊!”正如同学们在课后感想中说的:“当听到要欣赏民歌时,我的心情起初是阴郁的。民歌是一种与流行元素格格不入的音乐,但随着课的不断深入,却给了我震撼,音乐把我们引进了美丽的西藏:蔚蓝的天空,延绵万里的高原,碧绿宽广的草原……这是音乐的魅力吗?我体会到了西藏游牧族的豪爽,我仿佛矗立在珠穆朗玛峰顶端俯瞰四周,我要赞美其伟大的感情油然而生!”
音乐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与体验。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二、通过音乐作品欣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浩翰的音乐曲库中,爱国主义主题始终占据重要一席。一个真正优秀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应该是个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土壤的人,祖国的命运牵连着他毕生的情愫。而一个音乐教师也应该通过音乐把学生引入爱国的情景之中。
在音乐教学中我较注意情景引入,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在《我爱中华》一课中,我首先播放《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向学生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真挚的爱和那可歌可泣的事迹。再以图片展现一个个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对当时的英雄有所了解,然后通过对音乐作品人物背景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博大的胸怀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在音乐课中熏陶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审美实践与审美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会、发掘音乐的情感内容,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所以身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受的体验,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步伐之歌(之一)--礼仪性进行曲》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接着向学生介绍国歌的由来,再向学生讲清楚歌曲的歌词是用自由体新诗的句式,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起来战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音乐以自由乐段形式,在G大调主和弦单的基础上,动机式地环环相扣衍展抒发,六个乐句一气呵成,末句又加以变化重复,更显示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抗敌气概。最后,启发学生回顾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夺得冠军,上台领奖时,听到代表祖国尊严的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在领奖大厅冉冉升起时,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认识国歌的意义。学生通过学唱国歌,认识到社会主义江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浴血奋战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引发联想,树立理想,培养创造精神
凡是审美活动,都必须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产生美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有效的启发,以引起学生对丰富生活的联想,促使学生自觉、自动地观察事物,在音乐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在学习民族管弦乐和民族乐器后,我拿出夕阳下新月初升的江边景色画,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民族乐器及知识,分组讨论这一幅画的音乐是如何创作表现。然后我又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树立长大以后用优美的旋律唱(奏)祖国的理想,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用古筝表现江面上微波粼粼,用箫表现飘逸的钟声,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我提示学生:我国有一首古老的曲子与这幅画的描写很相象,叫《春江花月夜》,从而使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产生深厚兴趣。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由于我的音乐课中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思想和审美素质普遍提高,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
事实上,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无声的人格品质的熏陶,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进而以声感人,以情动人,在审美中实现情操的提升。以上做法是确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学》2004年10月;
2、《中小学音乐教学》2004年12月;
3、《中小学音乐教学》2008年5月;
刘梦姬,教师,现居广东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