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4-08 08:45黄群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情境

诵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启迪思维、开发想象力,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增加积累,还有助于增强说话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诵读法作为读书之法运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做法。尤其是最近几年,语文界对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普遍认为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不在于语文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的“读”。然而呼声过后,我们是否真的在课堂上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看到了学生一唱三叹的陶醉呢?其实不然。诵读法作为读书法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结构之中,却未必能够为人们所认同。因此诵读法就如摆在神龛上蒙尘的泥塑,仍旧尴尬地彰显着它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再一次失落。

如果要探究这种古典教学法失落的原因,我想大约有以下一些因素的参与:繁多的教学篇目与有限的教学课时的矛盾;空泛的教学目标和过死过细的考试评价之间的矛盾;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消极的社会舆论误导、学习主体的抵触、古典文化环境的失落等等。

尽管造成诵读法失落的原因很多,有些甚至是我们教师无力改变的事实,但为了学生的发展、也为了传承文化,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找回失落的古典,我们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让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回归它应

有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至少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给时间诵读

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在于他们多读多背的阅读实践,而不在于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聆听较长话语时,形成的短时印象并不是所听话语的原有形式,而是改造转换后的自组织形式。教师的讲解是对课文的改造转换,教师所讲显然不如课文本身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听讲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的改造转换,听讲所得显然又不如教师所讲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因此,学生在教师的详尽讲析中获得的只是对课文深层含义及其写作方法技巧的零碎、粗疏、模糊的感觉,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书面母语的积累,更不能有效地增强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要有效地、更好地增强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诵读。现在,语文界的一个口号就是“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口号的目的就是强调要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所以,文言文学习首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在教《岳阳楼记》时,我希望用3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用理解后的再次诵读来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当然,《岳阳楼记》本身就是一篇适合用诵读法教的文章,一般老师在教《岳阳楼记》的时候可能都会用到诵读法,但把一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给学生诵读,很多教师可能还是会有些不舍得的。因为大家对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心存顾虑,觉得那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基础差,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读得明白吗?教学时间紧,哪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其实,这些顾虑都是杞人忧天。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是显得古奥难学,但是它与现代汉语并不是绝缘的,并不像学外语那样缺乏根

基,即使没有教师的串讲,许多文本学生通过诵读完全有可能意会。

二、加强诵读指导

我们现在倡导的诵读与古代私塾的诵读有很大不同,当然更不同于台湾教育家所倡导的幼儿诵经。幼儿诵经强调的是利用经典素材作为信息反复刺激幼儿大脑,在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填充大脑、开发智力,这样的诵读很显然不适合我们的初中教学。私塾的诵读则过分强调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内省和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其效率是低下的。在学生课业繁重的今天还强调这种千遍万遍的低效诵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课业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和认识的有限决定了文言文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倡导的诵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诵读,而且这种指导并不是纯粹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通过指导朗读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目的,也就是说诵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诵读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材料,还要能够体会文本思想内容情感,还要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我们诵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想象、体验、思维、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一)通过正音断句指导学生读准文本

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读错了却浑然不知,教师应给予指正。学生朗读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应该是“读破句”,其原因多半在于句读不清。而只有读准句读,才能读懂文意;只有读通句子,才能切近文本意义,达到“其义自见”的自我领悟境界。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诵读错误指出来,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句读。这种指导是最基础的,也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

(二)通过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读懂文本

在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如在指导读《岳阳楼记》第二、三、四自然段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三段文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为主。)(2)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二段主要写洞庭湖全景,第三段写阴天下雨时的景物,第四段写天晴时的景物。)(3)角度不同,景物特点也可能不一样,那么在朗读的处理上也应该不一样。这三段文字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朗读呢?学生就带着这三两个问题边看注解边读书,既疏通了字词又理解了文章内容。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透文本

感情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如在指导朗读《岳阳楼记》第五段时,我选取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自荣先生的朗诵片断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在评价名家朗诵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通过仿读让学生的理解外化。这样训练,不仅诱发学生更进一步读懂课文,而且培养了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四)合理运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读美文本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诵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诵读,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这样的诵读,既能读出文本的言内之旨,又能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培养诵读兴趣

我们现在倡导的诵读绝不是古人“悬梁刺股”式的苦读,而是趣味盎然的享受。趣味是诵读得以有效实施的催化剂。如何使课堂诵读富有趣味呢?

一要改变单一的诵读形式,使诵读的形式多样化。诵读教学教师采用最多的形式是全班齐读。齐读使课堂显得热闹,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但是会有“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隐藏其中,不利于发现学生的错误,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也使学生的个性无法彰显,让他们觉得趣味索然。所以,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开展诵读,以花样的变化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感。或分角色朗读,或男女生竞赛读,或按学号、按座次轮读,或让学生分组接读等等,让学生整堂课都保持高昂的激情。

二要充分借助教学辅助手段,使诵读手段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人记忆多属于混合型,即需要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等感官的参与,而人的视觉记忆又是所有记忆类型中最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可配上音乐,可配上画面,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开展游戏活动。我们应该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方面作出更多的尝试,让有朗诵才能的学生兴致昂然,让不具备朗诵才能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

三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诵读环境。沉闷的氛围让人思维凝滞,头脑发胀;愉快的环境让人头脑轻松,思维畅通,诵读的效率当然就高了。

当然,我们倡导文言文课堂诵读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教师的讲解,只是希望恢复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因讲废读,也不能以读代讲。我们希望,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不仅要能听到循循善诱的讲解,而且还要能听到声声入耳的诵读。

黄群芳,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