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景彦 徐 锴 李 壮 徐启贺 巩文红
我国是枣树原产地。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7000多年历史,枣品种共有700多个,其中鲜枣261个。占37.3%,鲜、干兼用种159个。占22.7%。枣与桃、李、杏、栗一起称为“五果”。至今枣已成为我国第1大干果和第7大果树。由于枣果营养丰富,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一日吃三枣,年轻不老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枣果需求量不断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国外枣业现状
据刘孟军报道(2000年),外国的枣树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最早是传到朝鲜、日本,其后是传人欧美等国。现在已遍及五大洲30多个国家,除韩国外,其余各国多限于庭院栽培或作为种质保存。
韩国,枣树形成规模栽培,主要分布全罗南道等四个地区,在1985-1994年间。栽培面积由851公顷扩大到4676公顷。增长4.5倍,年产2万吨。占世界总产3%。目前,枣产量自给不足,仍需从我国进口。
日本,在奈良和平安朝时代,枣树栽培相当普及。后因其它果树迅猛发展,枣树大减,现日本市场的枣,主要来自我国。
韩国现已实现苗木良种化,苗木嫁接化和栽培矮密化及加工产业现代化,在良种普及、单产、人工干制、深细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已走在我国前面。
由于我国枣的强大竞争力。韩国枣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生产出现下降趋势。
2国内枣业现状
2.1分布范围
枣树在我国分布最广,除黑龙江、吉林、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枣树栽培。垂直分布最高达2500米。目前枣栽培面积在140万公顷左右。占世界的99%左右。产枣大省是冀、鲁、晋、豫、陕。五大产枣省约占全国90%的面积,其中山西省发展尤快。新兴枣基地纷纷建立。晋北、陕北一些县规划在近5年内要建5万-7万公顷规模基地。尤其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仅阿克苏地区就要在3-5年内发展lO万公顷枣园,近来,枣树发展正值兴旺时期。其中。冬枣栽培面积扩大较快,2002年超过1.5万公顷。河北6600公顷。2005年达1.33万公顷;山东2005年发展到2.0万公顷,户均庭院2株,大田户均667平方米以上。其他如山西、陕西、宁夏、河南、辽宁、云南、贵州、新疆等地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2008年。山东省沾化县冬枣面积为3.3万公顷,无棣县为2.6万公顷:河北省黄骅市为0.6万公顷。沾化县被评为“中国冬枣之乡”。黄骅市“华夏”冬枣被定名为名牌产品和最高金奖,享誉中外。
2.2产量分布
2006年,我国枣总产量为2463087吨,比2002年1573698吨增长890369吨。增加56.8%。其中,河北90.9万吨,山西50.3万吨,山东37.0万吨。陕西16.0万吨,新疆15.3万吨,河南13.5万吨,甘肃7.0万吨。辽宁5.7万吨,宁夏2.2万吨。天津1.9万吨。近年枣果产量增长居各种果品第2位,如2002年比2001年增长:葡萄21.7%,红枣20.3%。猕猴桃17.3%。桃14.7%,柿子9.8%。2007年全国枣产量303.1万吨。无棣县产量为11.85万吨。其中冬枣7.75万吨。金丝小枣4.1万吨。2008年。沾化冬枣产量为30万吨。从近2年发展趋势看。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河南6省、自治区是红枣主产区,对全国枣的贡献率达90.5%。
2.3品种构成
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和蜜枣产量之比为60:10:20左右。此外有少量观赏品种。其中,以冬枣和梨枣等鲜食品种发展最快。北方多以制干和制干加工兼用种为主。南方则以蜜枣为主。全国十大主导枣品种是:
(1)金丝小枣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区(制干);(2)婆枣河北太行山区,(制干);(3)赞皇大枣河北太行山区赞皇及西北,东北地区(兼用);(4)木枣黄土高原、黄河两岸(制干);(5)灰枣(兼用)、扁核酸(制干)河南新郑和内黄等地;(6)圆铃枣、长红枣(制干)山东和河北西南部;(7)冬枣主产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及全国各地(鲜食);(8)梨枣主产山西临猗并引种全国,宁夏银川发现梨枣芽变一宁梨巨枣(鲜食);上述10个品种分别集中分布数个至数十个县市。单品种产量在数万吨之多,其总产量约占全国70%以上。
2.4载培模式
归纳为5种:
(1)传统枣粮间作、枣棉间作;(2)向纯枣园、密植枣园转变(行距2-4米,株距1~2米。每公顷栽5000株以上);(3)设施枣园、盆载枣树,如山东、银川等地;(4)房前屋后庭院零星栽培;(5)酸枣嫁接大枣,山地、沟壑地区、地边、坝堰栽植。
2.5栽培技术
2.5.1建立生产基地
如黄骅市已有冬枣面积266.7公顷,年产30-50吨。高邑县已发展梨枣13.3公顷并进行11个品种比较试验,从中选优,引起关注。
2.5.2优质丰产综合配套技术在单项攻关基础上已先后组装配套出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时期特点的丰产优质技术,并建立一大批示范园,如太行山地区的阜平县东道村2.5万株成龄枣树。自1984年以来连续10多年平均每公顷产量稳定在800~1000千克。无虫果率在95%-99%。山西交城林科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了3年生高密枣园每公顷产量20.87吨。河南省灵宝市大王枣嫁接当年每公顷获7.5吨的产量。
2.5.3提高生果率郭宏庆研究表明。以施用6-BA50毫克,升。提高冬枣坐果率效果最显著,10毫克,升GA次之,但不宜施PP。高秀芬发现,冬枣盛花期以喷30毫克,升ABT10提高坐果率效果最好。
2.5.4提高产量和品质穆本荣以7年生冬枣示范园为试材,通过实施全园覆草,控制负载量,铺反光膜,摘心和适时采收等技术使果实达到优质丰产。
2.5.5PBO在冬枣上的应用据沾化市科技推广协会王哲奎报道:在冬枣上应用江阴产华叶牌PBO的效果,一是延迟花期避开花期阴雨的干扰;二是提高坐果率;三是提高果实质量,糖分提高了3度。单果质量增加7克,色光亮,不裂果,耐贮藏;四是效益高,667平方米增收5500元以上。使用方法是:花前2~10天(花期绝不要喷),喷施500倍液,在盛花期环割。每10天喷1次清水(混九二○效果更好)连喷3次。以后于第1次果实膨大期和采前55~60天,旺树喷300倍液,中庸树喷400倍液,可使果树膨大。减轻采前裂果和落果。另据陕西大荔县果协王进禄介绍。冬枣在花蕾期前,枣吊长到5-6厘米时。喷100倍华叶牌PBO,当枣吊长到10厘米时,再喷1次100倍液,在第8-9节花开时,喷赤霉素+0.1%尿素,留第5-8节上的枣果,
1-2个就够用。能否在沾化用,可先试验,成功后再推广。注意PBO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2.5.6早果丰产
王奎武对鲁北冬枣园进行了密植条件下两主枝开心形和细长纺锤形试验,均获得早实丰产。
2.5.7培养木质化枣吊获得成功笔者于2006-2007年总结了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西上村董保锋和李国英的大王枣丰产优质生产经验。该项技术已获灵宝市2008年科技成果二等奖。技术特点是:通过冬春重剪,不留二次枝,延长头留基部2-3节重截。次年夏季当枣头5-6节时,于4-5节摘心。留3-5个二次枝,待二次枝长到5-7节时,也留3-5节摘心,这样可逼出强壮木质化枣吊,在综合管理条件下,其优点是:
①防干旱非木质化枣吊花期短,常遇春季干旱,坐果少,果个小;而木质化枣吊花期从6~8月。有20-60个节位,即使前期干旱影响了坐果,而后期雨水多。温度适宜,坐果成串。
②防裂果
大王枣普通枣吊特殊年份裂果率在70%-80%。而木质化枣吊只有15%-20%。
③丰产性好一般枣吊平均单吊坐果2个左右,木质化枣吊一般坐7-10个,多者在20个左右。单枝产量0.5-1.0千克。在成龄枣树上接大王枣,每667平方米当年可产枣500千克以上,2-3年生树可产1000-1500千克;盛果期树可产2500千克左右。
④果大质优大王枣一般枣吊单果重15-20克,木质化枣吊单果重50-70克,最大达90克,而且口感好,松脆多汁,甜度大,深受市场欢迎。
⑤枣果耐贮木质化枣吊后期(中上部)果的成熟期比非木质化枣吊迟1个月左右,此时,天渐凉,日差温大,糖分积累好,枣果可多贮1-2个月,室温下可贮到元旦前后,而一般枣果最多贮到11月下旬。
⑥经济效益好木质化枣吊园667平方米产1000-2500千克,产值5000-8000元,高者可达2-3万元,效益可观,枣农羡慕。
⑦节省营养
由于重剪骨干枝和疏除枣的二次枝。枝量少,有利于促生旺壮枣头,再通过枣头和二次枝摘心,逼出木质化枣吊。由于枣是当年成枝、成花、开花、坐果,只要营养集中供应,坐果和果实质量一定会好。
⑧技术简而易学
虽然枣树有丛状形和纺锤形可供选择,但骨干枝少,树高只有1-2米,修剪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利于迅速普及。
2.6贮藏保鲜技术
(1)品种耐贮性差异据祁寿椿(1984年)等研究,襄汾圆枣、大谷葫芦枣、临汾团枣、蛤蟆枣贮藏性最好,好果率为82,2%-96%(0~3℃条件下贮46-48天);郎枣、骏枣、稷山圆枣耐贮藏性最差,好果率为22%-20%;屯屯枣、相枣、坠子枣居中。任小林研究(1995年)表明。灵宝圆枣、早熟脆枣、合阳玲玲枣较耐贮藏。已有研究表明。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耐贮藏。兼用品种较鲜食品种耐贮藏,抗裂品种也耐藏,关于品种耐贮性机制尚不太清楚。
(2)影响贮藏的因素①在一定时期内,成熟度越低越耐贮藏,初红果(着色25%以下)最耐贮藏。全红果耐藏性差。半红期和全红期的婆枣很不耐藏,白熟期婆枣较耐藏。②在一定范围内,贮藏温度越低越好。但不能低于鲜枣的冰点。③贮藏环境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目前0.03-0.06毫米低密度聚乙烯或无毒聚氯乙烯打孔塑料袋可基本上能满足此湿度要求。④气体成分
张培正等研究(1995年)表明,圆铃大枣贮藏最佳气体成分为氧气为3%-5%,二氧化碳<2%;祁寿椿等研究(1984年)认为蛤蟆枣、临汾团枣、襄汾圆枣不宜进行气调贮藏。
(3)贮藏方法正在探讨的方法有:涂膜、药剂、真空保鲜、急降温、采前采后激素处理等对延缓枣果软化有一定效果。其中。减压贮藏可使冬枣贮至次年4月中旬,但货架期只有4-5天。
3当前枣业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好的优新品种
目前选出的品种均为历史留下来的,尚无一个是通过杂交,物理、化学诱变的品种。今后可通过人工杂交、物理化学诱变、分子辅助育种、太空育种等途径,早日培育出专用良种。克服目前生产上品种类型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
3.2缺乏品种区划
各地栽枣树积极性高,面积扩大快,但品种混杂,盲目引种现象严重,将给生产带来损失。但目前尚未对优新品种进行区域化研究,所以缺乏规划数据,做不到适地适栽,如北方不适于发展冬枣的地区。苗木死亡率高,损失很大。
3.3枣果品质严重下降
主要表现在制干红枣上:含糖量低、果肉薄,弹性差、果实发黄、无光泽;鲜食枣上:含糖量低,果皮厚、风味淡、果皮粗糙、无光泽。造成上述原因是:连年环剥、采收太早、激素用量太多、负载太多、缺乏科学管理,尤其土、肥、水方面更差。
3.4植保工作薄弱
近年来一些枣区,枣疯病、锈果病、裂果、绿盲蝽蟓危害严重。但无良法可施。造成重大生产损失。在无公害生产方面,虽然有技术标准可循,但对技术环节深入研究不够,一些技术不够先进有效,一些技术指标缺乏可操作性,急待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无公害配套技术。
3.5新技术普及率低
近年各地研发了一大批实用新技术,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典型。但新技术大多局限于试点或示范区里。目前,全国枣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只有200千克左右,不少枣区片面追求产量。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激素,果品安全性令人堪忧。
3.6采后处理环节薄弱
我国枣果采后机械化商品处理率不足5%,预冷处理尚属空白,枣果采后损失率高达20%。采后处理(预冷、分级、清洗、打蜡、贮藏、包装等)已经成为枣果进入国际高档市场的瓶颈。目前,主栽品种和主导性加工品种基本没变,缺乏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新产品。外向度低,出口少,虽然我国拥有枣产品国际贸易的100%,但原枣和枣制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局限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人群。
4未来枣业发展趋势
4.1整个枣产业将持续发展
近30年,我国枣面积和产量翻了近3番,但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特别是鲜食枣,随冷链和贮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有跨越式发展,并迅速实现周年供应和扩大出口贸易。成为枣业最富活跃力、最具竞争力和扩张性部分。必将占据枣产业的大半江山。
4.2品种组成更加优化
今后随着区划工作的展开。栽植更加合理,做到适地适栽,品种更新加快通过选优和引进使品种组成更加优化,另外,制干、鲜食、观赏品种将更加协调发展,早、中、晚有机搭配将成为必然趋势。
4.3安全生产将更受重视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健康安全食品、果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而农药、化肥等污染、残留重的果品将受到限制和被赶出市场。今后,要注意控制产前、产中、采后各生产环节及流通环节的污染。切实执行食品质量追溯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以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4.4推进优质名牌战略
我国枣产口面临跨国际公司和其它果品的激烈竞争,必须提高枣果及制品的科技含量,迅速向优质化和品牌化迈进。低档大宗产品应强调优质和适口性好,高档产品应向高营养和功能性食品方向发展:如SOD枣,富硒枣等。
4.5区域分工,国际化经营
在国内,切实做好区域分工:鲜食枣北上冷凉地区。制干品种将向雨量少、光照足、温差大的西部转移(如甘肃、新疆),加工、经营和研发将向经济、技术和信息发达的东部地区集中。在国际上,中亚、非洲、大洋洲等干旱地区可能会规模引种和商业化栽培我国枣树,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会涉足我国枣加工、营销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