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一听就明白

2009-04-06 07:3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口语化听众广播

王 予

广播语言的口语化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古老、陈旧的话题了,特别是在多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谈起口语化是不是显得多余、俗气?但是,笔者认为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媒体如何发展,广播语言要求口语化是毋庸置疑的。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部分主持人不懂广播稿的语言要求。电视语言、报刊语言、网络语言不加修改就播出,让听众一头雾水,不知所言何物,大大影响了收听效果。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对广播语言要求的理解。

广播语言为什么要口语化

广播是播给听众听的,口语化是其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由于广播传输一瞬即逝的特点,就要求播音员的播音必须口语化,说起来顺嘴了,才能听起来顺耳。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报纸杂志读者来说。听众面比较广泛。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互不相同,各有差异,要做到他们都能听懂,广播语言必须口语化。

口语化的要求

避免用同音不同义的词。同音异义词会读不清。听不准,容易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理解成“期中考试”,这样改成“期末考试”就可以避免出现误听误解。还有比较常见的一句话就是“经过认真的检查,他们的产品全部合格”,初听下来,人们很可能认为这家企业的产品全部都不合格,而改为“他们的产品全都合格”就可以避免这种同音误听的现象。如此等等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要防止汉语中连音、变调引起的音、义改变造成的误听。比如买马——埋马、起码——骑马、组长——族长等,对这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句中很容易产生歧义,在日常广播用语中就要作适当处理,减少上声相连。

文言或半文言的词改成口头语。如:均——都、系——是、俱佳一都很好、即席——马上到场等。有篇稿件的题目是:“名塑荟萃,塔林擎空”。像这样的题目,用词太文雅,一般不容易听懂。应改成口头语。

把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单音节词从书面上看很清楚,但听起来就不太清楚了,而双音节调比起单音节调播起来更加上口,听起来更加顺耳,比如:自——自从、前——以前、曾——曾经。

不要滥用或生造简称。广播语言既要简练,又要表达准确,有些同志为了追求语言的简洁,便滥用和生造简称。如:小教——小学教师、妇干——妇女干部、招办——招生办公室等。

要用普通话语。慎用方言土语。如玉米——玉蜀黍、棒子、包谷,俺——阿拉,盖了帽了,堂客等。

专业用语要做解释。如G7G8(七国集团、八国集团)、WTO(世界贸易组织)、BIT(双边投资协定)等。

不用倒装句。如倒装句:“北京你去了吗?”在广播中就应改成:“你去北京了吗?”

对一些标点符号做视听处理。比如:“广播——不用纸张的报纸”,在广播语言中就要把破折号做文字处理,改为“广播人们称它是不用纸张的报纸”。再说“学生、家长”和“香蕉、苹果”中的顿号,如果用汉语“和”加以间隔,就不至于使人理解为“学生的家长”、“香蕉味的苹果”了。

少用长句子,多用短句子。长句子听众不耐听,也不容易理解。短句子听众容易明白。

口语化的运用

通俗易懂。广播语言力求准确规范、浅显明白,特别是包括广告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传播,它往往涉及科学技术上、工艺流程上、商品知识上、市场营销上的具体问题,所以更要注意口语化,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和麦氏咖啡的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相比就显得通俗易懂,给人一种家常的感觉。

形象生动。广播的声音一闪而过,要想抓住听众,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就不能说得太文字化,而应尽量说得口语些,口语的东西更容易被感知、被接受。比如在我台举办的广播节目中有篇介绍四川乐山大佛的稿子这样写道:“乐山大佛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耳长6.72米,脚背长11米,宽9米。”短短一句话就罗列了6个抽象的数字,播出去肯定无法被人感知。后来经过修改这样说:“乐山大佛有30多层楼高。仅耳朵就有4个成年人达起来那么长,它的脚背上可以停5辆解放牌汽车,它的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了、口语化了,让听众听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广播语言要吸收群众日常口语中具有生活气息的健康语言,增强广播语言的形象性。老舍说得好:“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如:很鲜——味真美:很酸——酸溜:很脆——脆崩;很硬——梆硬;很香——喷香等。群众的语言从生活中来,反映生活实际,有很强的表现力,是广播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注意搜集吸收人民群众语言中具有生活气息的健康语言,具体运用到广播中使广播语言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富于形象化。

规范恰当。广播语言吸收群众日常口语中有生活气息的健康语言。还应该注意一定的语言规范和恰当使用。只有这样。才会获得画龙点睛特有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笔者主持一档晚间节目叫《今夜情怀》,是谈话类节目,有一期内容以“母爱”为主题的一段话这样说“母亲深情地看着她说:孩子悠着点。别把身子累垮了”。一个“悠着点”。把母亲疼爱自己的女儿和女儿为生活而艰辛劳累的浓烈生活气息生动地表现出来,很容易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因此,广播语言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新闻语言表达方式及方法,尤其是主持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使我们的广播语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广播语言的口语化是业内人士一致认同并遵循的共同法则。

(作者单位:漯河沙南广电中心)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口语化听众广播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邢非的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