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2009-04-05 13:5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稳定型益气活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新概念,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与增加心脏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性相关的一组临床症状,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它一般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S具有独特复杂的病理机制和临床预后,病情变化多端,是内科危急重症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中医对于ACS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基础病因病机到临床中药治疗的研究都有很多新进展,兹将研究近况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ACS属于祖国医学的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近年来通过对冠心病的研究,多数医家提出ACS的病位在心,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临床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及气阴两虚或气阳两虚的本虚证,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的标实证,且血瘀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点。何熹延等[1]观察21例自发性、变异性心绞痛后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寒凝与阳虚证为多,气虚证相对较少。刘德桓等[2]在对92例自发性心绞痛和303例劳累性心绞痛的中医病机、证型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两者均以血瘀证为基础证型(分别为64.1%和70.3%),但劳累性心绞痛多兼气虚证(71.6%),自发性、变异性、恶化性劳累性心绞痛则以合并阳虚证多见。吴以岭[3]在叶天士久病入络、络脉瘀阻的基础上,提出“络病”理论,首先论述了中医络脉绌急与现代医学冠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黄汉超[4]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以阳虚为主,标实症多与心脉瘀阻有关,发作期多以寒凝血瘀或兼痰浊为主要特点。

2 治则治法

2.1 益气活血法 李旭军等[5]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ACS的研究表明,中药益气活血药物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护血管内皮的功能,下调MMP-2、MMP-9的基因表达,抑制纤维斑块内细胞外基质降解,起到稳定纤维斑块的作用。吴同和[6]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UA合并高黏血症,结果表明可促进缺血性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早期改善心肌供血起到积极作用,对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沉都有显著改善,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聚集性降低,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

2.2 温阳散寒法 吴启窗等[7]在治疗上主张多用细辛、丁香、吴茱萸、高良姜、沉香、桂枝、苏合香、冰片、蜀椒、附子、荜茇等温通散寒、解痉止痛之品,可降低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血浆TXB2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等作用。谷新荣等[8]研究表明,加味阳和汤对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和心肌保护物质的代谢起积极调节作用,并有显著的提高心肌耐缺氧缺血作用,为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2.3 益气养阴法 郑瑾等[9]提出由黄芪、党参、太子参、黄精、丹参、当归组方,治以益气滋阴,认为心气足,阴血充盈,心肌得阴血濡养,血液得心气鼓动,方能气血调畅,百脉和顺,本方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心肌代谢,升高血压,改善周围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抗休克,抗心衰,提高缺血心肌电的稳定性,延长缺血心肌存活时间。

2.4 扶正补虚法 金力华[10]对部分已给予通阳化浊、活血化瘀治法而疗效欠佳者,用扶正补虚法治疗,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均有所减轻。欧阳智新等[11]选用补肾固本法以调整人体肾中之阴阳使心肾得以相交,精血得以互生,脏腑阴阳气血得以通畅,使冠心病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2.5 攻补兼施法 张敏州等[12]自拟通冠胶囊(黄芪、丹参、水蛭、冰片)治疗气虚血瘀型者,治疗组对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有改善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作用。姜萍[13]在益气活血药物中辨证加入补肾固本药而获得较好疗效。

3 中成药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制剂研制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中成药的研制应用,代表了当前中医治疗ACS的热点和主要趋势,既反映了对中药有效部位的确定和制剂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中药能发挥快速、高效的作用,符合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而且也符合现代医学“尽快控制心绞痛发作,并阻止其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ACS的原则。据报道常用舒血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通心络胶囊等中成药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并可缩短心肌缺血时间,减低血黏度,耐受性好,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部分试验研究也揭示了其作用机理[14-18]。

4 小结

ACS的发生除少数是由于斑块脂质浸润急剧进展外,大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其诱发的血管痉挛有关,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和猝死,及时妥善处理对延缓和避免严重心脏事件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ACS具有病死率低,病患生存质量高,中医药对ACS的干预已显示出其疗效和特色。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针对ACS急用的特点,力争在气雾剂、针剂等剂型上有所突破,并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适合近、远期治疗需要,从而使中药的应用更科学化,有的放矢,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ACS的优势。

[1]何熹延,丁惠玲,娄 彬.21例自发性及变异性心绞痛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14.

[2]刘德桓,许真真,郭伟聪.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型特点探讨[J].中医杂志,1995,36(10):617.

[3]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

[4]黄汉超.温阳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述评[J].中医研究,2006,19(1):53-55.

[5]李旭军,廖绍芳.益气活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回顾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997-999.

[6]吴同和.益气活血通络法结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并高黏滞血症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9):48-49.

[7]吴启窗,顾炎良.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16(2):617.

[8]谷新荣,姜丽红,李艾丽.加味阳和汤对实验性心肌缺血鼠心肌的保护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23-25.

[9]郑 瑾,王宗仁,马爱玲,等.芪丹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和单核细胞CD4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6):523-526.

[10]金力华.补虚扶正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医案50例[J].山西中医,2003,19(1):31-32.

[11]欧阳智新,欧阳博文.补肾固本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7-8.

[12]张敏州,刘泽银,邹 旭,等.通冠胶囊治疗冠心病及对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81-82.

[13]姜 萍.补气益肾活血法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92-93.

[14]周亚滨,富 超,赵 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药制剂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2):43-45.

[15]张育彬.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NO、VEGF及hs-CRP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39-40.

[16]林良智,罗 芳.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3):14-15.

[17]王 静,张国成.通心络胶囊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10-11.

[18]陈颖敏,宋 伟,刘建平,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通心络治疗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13(9):17.

猜你喜欢
稳定型益气活血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