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英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晚唐五代时期,唐室暗弱,诸强竞起。为了壮大实力,地方藩镇大规模收养假子,这一风气形成的根源、社会作用以及假子制度的类型、特点等等,学者们也有过一定的探讨[注]参见傅衣凌.晚唐五代义儿考[J] .厦门大学学报,1981(增刊);载显群.唐五代假子制度的类型及相关问题[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3);毛阳光.唐代藩镇养子述论[J] .商兵师范学院学报,2001(5);赵荣织.五代义儿与社会政治[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但对前蜀王建的假子尚未有系统的讨论。史载前蜀王建收养假子多达百二十人,他们不但在前蜀立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且构成前蜀立国后统治结构的核心力量。前蜀仅历父子二纪而亡(907—925),身为高官显宦的假子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加以探讨,以就正于大家。
907年前蜀建国时,岐王李茂贞经过朱全忠的打击,“自是兵力殚尽,垂翅不振。”[1] P4129但是王建认识到:“茂贞虽庸才,然有强悍之名,与全忠力争则不足,自守则有余,为吾屏障,所利多矣。”[2] P498于是与茂贞结为婚姻,把普慈公主嫁给了李茂贞的从子李继崇,但是王建时刻注视着岐之动态,伺隙而动。普慈公主了解到岐之矛盾重重,加上“继崇骄矜嗜酒,多无理于公主。”[2] P569于是省亲不还,李茂贞以此为借口,聚兵蜀之东鄙,自此蜀岐失和,连年搆兵。战争从911年到920年,可按照王建时期和王衍时期分别考察:
1.王建时期(911-918)
乾化元年(前蜀永平元年即911年)“蜀主以宗侃为北路行营都统。……以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师王宗贺、山南节度使唐道袭为三招讨使,左金吾大将军王宗绍为宗祐之副,帅步骑十二万伐岐。壬辰,宗侃等发成都,旌旗数百里。”[3] P8740揭开大规模伐岐的序幕。
岐派名将刘知俊、李继崇大举反击,双方在青泥岭展开激战。“王宗侃、王宗贺、唐道袭、王宗绍与之战于青泥岭,蜀兵大败,马步使王宗浩奔兴州,溺死于江,道袭奔兴元。”[3] P8745宗侃、宗贺等收集散兵退保安远城,岐方尾追不放。王建迅速调集部队增援,以假子王宗鐬、王宗播将兵救安远,大破敌军于明珠曲。“明日又战于凫口,斩其成州刺史李彦琛。”[3] P8746十月,王建再派开道都指挥使王宗弼解安远之围,王宗弼先败刘知俊于斜谷,继而“败岐兵于金牛 (今陕西宁强北金牛驿) ,拔十六寨,俘斩六千馀级,擒其将郭存等。丙申,王宗鐬、王宗播败岐兵于黄牛川(今陕西勉县西),擒其将苏厚等。丁酉,蜀主自利州如兴元,援军既集,安远军望其旗,王宗侃等鼓噪而出,与援军夹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斩其将李廷志等。”[3] P8748为期一年的蜀岐之战告一段落,岐军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912年假子王宗汾攻取岐之文州(治今甘肃文县),914年“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铎攻岐阶州及固镇,破细砂等十一寨,斩首四千级。甲申,指挥使王宗俨破岐长城关等四寨,斩首二千级。”[3] P8785蜀逐渐推进到岐境内。
915年蜀岐双方再次大规模开战,“以兼中书令王宗绾为北路行营都制置使,兼中书令王宗播为招讨使,攻秦州;兼中书令王宗瑶为东北面招讨使,同平章事王宗翰为副使,攻凤州。”[3] P8796诸假子连连告捷。“蜀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岭,克固镇,与秦州将郭守谦战于泥阳川。蜀兵败,退保鹿台山。辛未,王宗绾等败秦州兵于金沙谷,擒其将李彦巢等,乘胜趣秦州。兴州刺史王宗鐸克阶州,降其刺史李彦安。甲戌,王宗绾克成州,擒其刺史李彦德。蜀军至上染坊,秦州节度使李继崇遣其子彦秀奉牌印迎降。宗绛(当是宗绾)入秦州,表排陈使王宗俦为留后。……王宗绾自河池、两当进兵,会王宗瑶攻凤州,癸未,克之。”[3] P8798于是,秦、凤、成、阶四州为蜀所有,“遂迎驸马(李继崇)及降无敌王刘知俊并战将郭守迁(谦)、郭守存、聂境、孙礼、陈彦词、毛昌业、邵云等五十余员,马三千余匹,兵九千,户六万悉归于蜀。”[4] P25岐丧失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和良将,不但疆土危蹙,而且统治中心凤翔从此暴露于前蜀战场。
916年前蜀又兵分两路,倾力伐岐。“蜀主以王宗绾为东北面都招讨,集王宗翰、嘉王宗寿为第一、第二招讨,将兵十万出凤州;以王宗播为西北面都招讨,武信军节度使刘知俊、天雄节度使王宗俦、匡国军使唐文裔为第一、第二、第三招讨,将兵十二万出秦州,以伐岐。”[3] P8804两路军都取得重大胜利。“冬,十月,甲申,蜀王宗绾等出大散关,大破岐兵,俘斩万计,遂取宝鸡。己丑,王宗播等出故关,至陇州”[3] P8807陇州守将李继岌帅众二万投降。两路军合围凤翔,李茂贞固守城中,适逢大雪,蜀方粮草补给困难,无奈罢兵,王建企图一鼓而定关中的计划失败。
917年蜀再度举兵,以假子王宗侃和名将刘知俊为统帅,由于诸将掣肘,故无成功,加上王建病死,伐岐暂时中断。
2.王衍时期 (918-920)
王建死后,王衍继立,继续对岐用兵。919年“蜀北路行营都招讨、武德节度使王宗播等自散关击岐,渡渭水,破岐将孟铁山。会大雨而还,分兵戍兴元、凤州及威武城。戊子,天雄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宗昱攻陇州,不克。”[3] P8842
920年后主又“以兼侍中王宗俦为山南节度使、西北面都招讨、行营安抚使,天雄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宗昱、永宁军使王宗晏、左神勇军使王宗信为三招讨以副之,将兵伐岐,出故关,壁于咸宜,入良原。丁酉,王宗俦攻陇州,岐王自将万五千人屯汧阳。癸卯,蜀将陈彦威出散关,败岐兵于箭筈岭,蜀兵食尽,引还。宗昱屯秦州,宗俦屯上邽,宗晏、宗信屯威武城。”[3] P8858
纵观持续九年的蜀岐战争,很明显,王建时期可谓战果辉煌,不但重挫岐军,而且攻陷岐之四州,威逼凤翔,迫使李茂贞屈辱求和,前蜀疆域此时也达到最大:“西界吐蕃,南邻南诏,东据峡江,北距陇坻,有州六十四,自两川诸州而外,兼得山南西道金、洋至夔、万诸州,又有江南道之黔、施等州,陇右道之秦、成、阶三州。”[5] P268而后主时期虽然众假子还是征讨的主将,但战绩却乏善可陈。“王宗信与宗昱、宗宴为三招讨,副王宗俦以伐岐,进屯威武成,厉兵秣马,竟无成功而还。”[2] P584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这和王建及王衍的不同的用人政策不无关系:
收养假子唯勇是尚,这些人自然也骄悍难制,难以驾驭。王建多权谋,对其施以恩威,啖以利益,诸假子惮其英武,不敢有所懈怠。如王宗侃虽屡立战功,但青泥岭之败,高祖犹且呵责之,扬言要处以军法:“‘汝今又狂率,岂不畏赫雷乎?’赫雷,高祖刀名也。宗侃惧。”[2] P572在对岐战争中王建还多次亲临前线督战,故而将卒们竭力奋战。王衍以年少继统,耽于享乐,当蜀岐交兵之际,后主虽下令北巡,但借亲征之名,行嬉游山川之实。一路招摇,“沿江而下,龙舟画舸,照耀江水,辉映江渚,州县供办,民始愁怨。”[3] P8859将领玩忽职守,视军事为儿戏,后主也不加惩罚,诏令天策府诸将无得擅离屯戍,但“左散旗军使王承愕、承勋、承会违命,帝皆原之。自是禁令不行。”[2] P533可想而知,王衍如此荒唐行事,怎么能统驭住那些功臣宿将为其效力?
蜀西南边境蛮夷杂居,他们与内地和战不常。914年南诏乘蜀岐交战之际,侵扰黎州,“蜀主以夔王宗范、兼中书令宗播、嘉王宗寿为三招讨以击之。丙辰,败之于潘仓嶂,斩其酋长赵嵯政等。壬戌,又败之于山口城。十二月,乙亥,破其武侯岭十三寨。辛巳,又败之于大度河,浮斩数万级,蛮争走度水,桥绝,溺死者数万人。”[3] P8785王建又处斩了漏泄軍謀给南诏的浅蛮三王,而终五代之迄宋,南詔不復犯邊。
史称王衍 “幼无英特之质,长于绮纨富贵之中,……惟宫苑是务,惟宴游是好,惟佥巧是近,惟声色是尚”[6] P222,前蜀在他的统治下江河日下。 924年后唐李严使蜀,敲响了前蜀的丧钟。
后唐已经磨刀霍霍,而前蜀却大撤边备,“罢威武城戍,召关宏业等二十四军还成都。戊申,又罢武定、武兴招讨刘潜等三十七军。……辛酉,蜀主罢天雄军招讨,命王承骞等二十九军还成都。蜀主罢金州屯戍,命王承勋等七军还成都。”[3] P8927-8928北部防军撤回成都,致使门户洞开,后唐兵由此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大军压境,王衍还自谓江山险固,万无一失,不顾大臣劝阻,率卫兵万余人东游秦州,一路上和侍臣诗酒唱和。行至汉州,武兴节度使王承捷告唐兵西上,“蜀主以为群臣同谋沮己,犹不信,大言曰:‘吾方欲耀武。’遂东行。在道与群臣赋诗,殊不为意。”[3] P8938行到利州,威武败卒奔还,才相信唐兵真的到来,仓皇遣将御敌,“以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兼侍中王宗昱为三招讨,将兵三万逆战。”[3] P8940且看后唐进军及前蜀将领的作战情况:
924年10月18日,后唐大军攻武威城,守将叛降,后唐得粮草二十万斛。
19日,先锋大军疾趋凤州,“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印节迎降,(后唐)得兵八千,粮四十万斛。”[3] P8939接着,兴州刺史王承鉴、成州刺史王承朴弃城而逃。
26日,王宗勋等三招讨与唐兵对垒于三泉,“蜀兵大败,斩首五千级,馀众溃走。”[3] P8940唐兵“得军储三十多万。自是师无匮乏,军声大振。”[1] P1841
29日,王衍闻听三泉之败,急忙返逃成都, “使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将大军守利州,且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3] P8940但后唐前锋未至利州,宗弼“弃城引兵西归。王宗勋等三招讨追及宗弼于白芀。”[3] P8942遂合谋纳款于唐。
30日,李继岌至兴州,“(宋)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武定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山南节度使兼侍中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阶州刺史王承岳以阶州,皆降。承肇,宗侃之子也。自馀城镇皆望风款附。”[3] P894111月,李继岌率大军向剑、绵、汉州推进。9日昭武节度使林思谔先弃城奔阆州,遣使请降。
15日,魏王继岌至剑州,“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3] P894326日,李继岌率大军进抵成都,翌日,蜀主出降,前蜀亡。
后唐自出师至克蜀,“凡七十日。得节度十,州六十四,县二百四十九, 兵三万,铠仗、钱粮、金银、缯锦共以千万计。”[3] P8946除三泉稍有抵抗外,其余各地均不战而降,后唐几乎兵不血刃进据了成都。
其实就双方形势而论,蜀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蜀地四塞险固,而后唐悬军深入,馈运难继,假如蜀军坚守利州,坐待唐师疲敝,然后相机反击,则双方胜负难料。后唐将深知其理,一直强调“利在速战,……或教王衍坚闭近关,折吾兵势,倘延旬浃,则胜负难料矣。”[2] P550无奈前蜀人心离散,诸将无心恋战,或逃或降,身为军队最高统帅的王宗弼尤为可耻,唐兵已至,他尚说“东川、山南兵力尚完,陛下但以大军扼利州,唐人安敢悬兵深入?”[3] P8939及至让他扼守利州又率先弃城奔逃,并首谋送款于后唐。“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後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3] P8944宗弼等假子身为大将,统率精兵,而束手待毙,导致了前蜀的速亡。
诸假子或为中枢大臣,或为方镇节帅,在政治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蜀建立后,统治阶级内讧不断,而几次重大事件中假子都参与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王建开国,王宗佶官拜宰相,但因当时储贰未定,暗怀非分之望。“蜀中书令王宗佶,于诸假子为最长,且恃其功,专权骄恣。……宗佶多树党友,蜀主亦恶之。”[3] P8689为了打击王宗佶的势力,王建封他为太师,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实权。“蜀太师王宗佶既罢相,怨望,阴畜养死士,谋作乱。上表以为:‘臣官预大臣,亲则长子,国家之事,休戚是同。今储贰未定,必启厉阶。陛下若以宗懿才堪继承,宜早行册礼,以臣为元帅,兼总六军。傥以时方艰难,宗懿冲幼,臣安敢持谦不当重事!陛下既正位南面,军旅之事宜委之臣下。臣请开元帅府,铸六军印,征戍征发,臣悉专行。太子视膳于晨昏,微臣握兵于环卫,万世基业,惟陛下裁之。’蜀主怒,隐忍未发,以问唐道袭,对曰:‘宗佶威望,内外慑服,足以统御诸将。’蜀主益疑之。已亥,宗佶入见,辞色悖慢。蜀主谕之,宗佶不退,蜀主不堪其忿,命卫士扑杀之。”[3] P8693政权初立,假子手握重兵,本来王建就担心他们功高坐大,王宗佶却不避嫌疑要求总判六军,这是王建不能容忍的,因而毫不犹豫地将其处死,成为立国后被诛杀的第一位功臣,也给其他存有野心的假子敲响了警钟。
王宗佶事件之后,王建急忙册封亲子宗懿(后改名元膺)为太子。但是“宗懿骄暴,好凌暴旧臣。”[3] P8721尤其和勋臣唐道袭之间矛盾很大,最后发展成武装冲突,双方大战于清风楼下。“蜀主(王建)乃召兼中书令王宗侃、王宗贺、前利州团练使王宗鲁,使发兵讨为乱者徐瑶、常谦(太子部下)等。宗侃等陈于西球场门,兼侍中王宗黯自大安门梯城而入,与瑶、谦战于会同殿前,杀数十人。瑶死,谦与太子奔龙跃池,匿于舰中。太子出就舟人伹食,舟人以告蜀主,亟遣集王宗翰往慰抚之;比至,太子已为卫士所杀。蜀主疑宗翰杀之,大恸不已。左右恐事变……”[3] P8775
诸假子发兵助讨元膺,安定了当时纷乱的局势。“太子元膺之乱,宗黯自大安门逾城入,与徐瑶等战于会同殿前,瑶竟败死。是役也,事起仓卒,微宗黯,变几不可测。”[2] P576但是元膺是否被假子宗翰借机所杀,也成为一大疑案。同时元膺被杀,前蜀再启立嗣的新衅端,处理稍有不慎,将可能变乱再起。
后主王衍的册立和继位都受到假子的影响。封储立嗣历来为封建帝王视为国本所系,围绕此而展开的明争暗斗更是惊心动魄。元膺死后,选立新的继承人成为焦点问题。王建属意的是八子宗傑,王衍最幼,但是其母徐妃有宠,徐妃暗中厚贿宰相张格求其力助,张格“乃夜为表示功臣宗侃等,诈言受密旨,众皆署名,而后主遂得立。”[2] P603王衍能越次居大位,是宰相张格和实力派王宗侃等人拥立的结果。
册为太子后能否顺利继位,其间也不无变数。而王衍得以顺利正位南面,也有赖于王宗弼的力援。王建病重,“内飞龙使唐文扆久典禁兵,参预机密,欲去诸大臣,遣人守宫门;王宗弼等三十余人日至朝堂,不得入见,文扆屡以蜀主之命慰抚之,伺蜀主殂,即作难。遣其党内皇城使潘在迎侦察外事,在迎以其谋告宗弼等;宗弼等排闼入,言文扆之罪,以天册府掌书记进延昌权判六军事,召太子入侍疾。”[3] P8826宗弼强行入宫,揭露了宦官唐文扆的阴谋,保证了王衍的和平继位,维护了前蜀政权的稳定。宗弼作为援立功臣,从此得以左右朝政。“蜀主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于王宗弼。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宠任之,蜀由是遂衰。”[3] P8831从王衍当政到蜀亡,宗弼掌握了最高军权,时人说他,“受先皇之付嘱,为大国之栋梁,既不输忠,又不知退,恣一门之豪奢,任数力之骄矜,徒为贪饕之人,实非社稷之器。”[6] P232可谓宜矣!
众假子皆系武将出身,素质低下,他们身为将相,却大多贪蠹不法,嗜凶好杀,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如王宗训镇黔州,“贪暴不法,擅还成都。庚辰,见蜀主,多所邀求,言辞狂悖。蜀主怒,命卫士殴杀之。”[3] P8784“宗鉥……性轻率好货,恃勇不法,未周岁,以讼免官,归成都。”[7] P22
“宗裕既秉旄钺,遂贪冒财货,以白金百两作铤,铭记年月,每五铤为一束,以生牛革裹之,子谏曰:‘牛革著物坚韧,复难可开。’宗裕叱之曰:‘何更开?’罢归,衍慰谕久之。自谓功高,以征伐为己任。筑第蜀城中,颇侵民舍,有酤者青阳家不徙去,宗裕遣人以巨虺置其舍中,复投以污秽,酤者将诉于建。宗裕惧而止。又于郊外开广林莽,坏掘丘墓,立亭榭凿池沼树花木,携妓纵酒为乐。”[7] P19“宗翰好蓄妓妾,后庭珠翠常百余人,性残虐吝啬,刺彭州日,部民史氏有胡让庄,号为沃饶,宗翰杀史氏而取之。”[7] P20“伪蜀宁江(似应为镇江)节度使王宗黯生日,部下属县,皆率醵财货以为贺礼。巫山令裴坦以编户羁贫,独无庆献。宗黯大怒,召裴至,诬以他事,生沈滟滪堆水中。”[8] P147“宗信性残毒,酷喜杀人。常镇凤州,有角抵人苏铎者,委之巡警,与麾下孙延膺不相能。一日,铎被锦袍束带,若有远行状,宗信登楼见之,顾延膺问:‘铎何往?’铎本岐人也,延膺因谮曰:‘铎受公畜养,包藏祸心,久欲逃归敌境耳。’宗信大怒,令执铎至,断其舌,脔斩焉,将士无不冤之。”[2] P584有的假子对劝谏的幕僚残暴无礼,“王宗宪镇宁江日,辟隐辞为节度掌书记。宗宪起家武人,颇多诛求,多为恣横,隐辞数数进谏。宗宪颇不平,无复宾客之礼,对将吏咄责之。隐辞求退职,又不许,遂咏《白盐山》、《滟滪堆》诗刺之。宗宪闻而发怒。忽一日江干饮酒酣,仰视白盐,斜睨滟滪,曰:‘刚有破措大欲于此死。‘遂令壮士拽隐辞离席,执手足于砂石上暴之。”[2] P620
“(宗翰)通正初授通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守兴元尹,以杜尧嗣为之佐,令规正焉。……宗翰所为不法,尧嗣多谏止之。及为招讨使,请尧嗣同行至大散关,尧嗣腹疾请归府,乃自木皮店沿流而去,宗翰令以膠船载之,中流而溺。”[7] P20宗寿在诸假子中号称贤者,但也因王先成“伐功侮慢,颇切齿于先成。”[2] P619914年荆南高季昌攻夔州。“夔州刺史王成先请甲,宗寿但以白布袍给之。……成先密遣人奏宗寿不给甲之状,宗寿获之,召成先,斩之。”[3] P8782
彰彰在目的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作为重要的辅弼大臣,假子们唯以聚敛为务,嗜杀为乐,他们横行不法,恣为威虐,加剧了朝政的腐败,对前蜀速亡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假子的创业之功,清代史家赵翼已有定论:“养异姓为子,始于唐之宦官。其后朱全忠、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亦用以创国。”[9] P745,假子对前蜀立国及政权的巩固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们的贪蠹不法,嗜凶好杀也是造成前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后唐战争中身为高级将领的假子不战而降,直接导致了前蜀的败亡。欧阳修评论李克用的假子说:“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10] P385用来评价王建假子,斯言诚是!
[参考文献]
[1] 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任臣.十国春秋[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何光远.鉴戒录[M] .武汉:湖北崇文书局,1875.
[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6] 张唐英.蜀梼杌[M] .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 路振.九国志[M] .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8] 孙光宪.北梦琐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9] 赵翼.廿二史札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 欧阳修.新五代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