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梅
(重庆工商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067)
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观,决定了这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同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在实践中的深化,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目标和路径,对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不讲发展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将代替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说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也遭受过巨大的挫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这些都得益于长期地紧紧地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国内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问题和弊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最终都要依靠发展。具体而言,中国当前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了,解决问题的物质平台具备了,手段就丰富了,很多过去没有能力处理的复杂问题,也可以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就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牢牢把握主动权;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中国实现对外开放和和平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现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还很大。中国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单纯讲发展,发展生产力,不解决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的目的发展观同样不是科学的发展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自始至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决定力量,这时亘古不变的真理。邓小平提出的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之一也是:“是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路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这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曾经说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0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8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活跃起来,人们能够自由地依靠自己的勤劳、节俭和智慧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正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依然不够协调;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较突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还有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设计不周到、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总体上看,这些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关,与改革开放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有关,而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话中就说到:“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是要放慢发展步伐、否定改革开放,而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改革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就要认真总结三十年来的改革经验,掌握改革的规律性,要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当前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畅通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贯彻和落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到理论准备更充分、政策思路更缜密、方法步骤更慎重。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机制、规则和程序,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进行论证、反复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建立改革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在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改革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协调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规范改革行为,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要落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改革的措施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注意出发点,更要检验落脚点。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日益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益。
只有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我们应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政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决策者,它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转变观念,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继续推进涉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安定。我们要继续推进涉及对外开放的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适应整个世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必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机制、体制上的保障。我国社会必将在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良性互动之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007.12.3.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 ,学习出版社,2006.
[4] 陶文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5] 王梅枝.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J] .长江论坛,2008 (1).
[6] 魏礼群.深化改革,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J] .求是,2005(20).
[7] 李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论[M]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8]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10] 温家宝.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EB/OL] .新华网.
[11] 宋保明,朱开君.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