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泉
在海安会议的观摩课上,如皋中学特级教师陈柏华老师上了一堂小说阅读课。他选的教材是2008年高考语文宁夏卷材料,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第一个题目是,“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宁夏卷的原答案是: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可陈老师,没有展示这个答案。他循循善诱地引导同学们得出的答案是:
① 两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具有“点染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 第一次描写为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准备;第二次描写则预示了情节的变化。
③ 第一次的描写与小说里展现出来的“夜深”、鲍勃的“窘困”等元素一起凸显了鲍勃重情守信的性格特点。
④ 第二次的描写,分明有了几分象征性意义,首先这“冷飕飕的风”对鲍勃来说意味着他在劫难逃;对吉米而言却意味着面临一场考验时的复杂而尴尬的无奈。
首先,宁夏卷的答案是对的。但陈老师是在给高三学生上复习课,就没有简单地搬用原件答案。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
他先带领学生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展示人物形象的历史,而环境描写则是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展开的辅助……在分析欣赏小说里的任何一个成分时我们都要善于把它与小说里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联系起来思考,一看它对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二要看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什么作用。当然小说里的成分有时其作用是单方面的,有时则是两方面的作用共有的。我们必须具体的看,实事求是的看。打出的幻灯片是:
解题启发:
一、 有关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些问题,一般需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去考虑:①对人物活动环境的作用。②对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作用。③与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 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环境特点的关键词来把握“这一个”环境的特点。
三、 要能把规定部分的内容与作品里其他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思考。
四、 面对不同的思考对象呈现思考结论的时候,具有共同性的部分则“合说”,具有不同性的部分则当“分说”。
再就这道具体的题目而言,说这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展开情节”“转换情节”,还要换一个审视点来考查它的作用,要“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接着,陈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具体分析的教学活动:
这两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具有“点染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而且两次描写都突出了一个“冷”字(俗语说“冷是冷的风,穷是穷的债”,“冷飕飕的风”尽管笔墨甚少,但却能很好的传达出或者让读者感受到那时那刻大街上的寒冷程度),但第一次的描写与小说里展现出来的“夜深”、鲍勃的“窘困”等元素一起凸显了鲍勃重情守信的性格特点,从表现手法上讲,这应该属于一种“映衬”。还有小说里说“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也是一种“反衬”性的文字。第二次“冷飕飕的风”的描写,绝对不是第一次描写的机械重复,在故事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分明有了几分象征性意义,首先这“冷飕飕的风”对鲍勃来说意味着他在劫难逃,而对鲍勃的朋友吉米而言却意味着面临一场考验时的复杂而尴尬的无奈。
课上到这里,不但六十多个学生互动是兴趣盎然,二三百个听课老师也是一片“啧啧”赞叹。不仅如此,陈老师又把学生带上高一层台阶: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要申述到位。(幻灯片)
怎样才能申述到位呢?
善做纵横思考
——多方位的审视
——多层次的挖掘
除了申述到位,还有:(幻灯片)
现代文主观题答题的基本要求:
1.切题——符合题意
2.周全——申述到位
3.简洁——要言不烦
4.明了——富有条理
下课了,老师们拥上台去……
陈柏华老师《小说阅读》评课记录
江苏省淮州中学 葛以松
一、 民主意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上什么?是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老师不武断,不权威。
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甚至错误的离奇的回答,老师不打击,不讥笑。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敢于暴露教师自己在答题中的不足。
赏识与鼓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学的民主,在一次次师生对话,一次次问题探究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 细节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锤炼,是“消磨”还是“消遣”,是“拘谨”还是“恭谨”;大到两篇小说同一类型题目,不同的探究分析方式,小说中类似情节的不同解读提醒等体现了教学中的细节意识。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也为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奠定了基础。
三、 科研意识。
“答题启发”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注重方法指导,讲究规律总结,方法从答题实践中来,又指导学生答题,交给学生小说阅读、分析的钥匙。对2008年高考语文宁夏卷小说阅读参考答案的重新提炼、组织,使答案读来更显得有血有肉。不盲从高考参考答案,给学生,给与会听课的老师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