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健
[摘 要] 在提高当代大学生修养的过程中,可以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士风度的精髓。传统 文 士自强、刚健、乐观的人生态度,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以和为贵、忠恕守信的 处世原则,以及注重日常修持的修身方式均给予当代大学生人格定位的建议。他们关注国计 民生的入世情怀可以洗涤当代部分大学颓废消沉的人生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矫正其菲 薄行为,钟情学术的情怀可以弥补其空疏浅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修养;文士风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1-0052-07
修养是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经过长期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所取 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气质的特性。风度则是一 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是对人之美的一种综合的、高层次的评价。大学乃人文荟萃之地 ,我们一直在期望着培养出一批批既有精深专业造诣,又有良好修为,理念先进,举止得体 ,境界超迈,道德高尚的大学生。重视大学生修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多年以来 ,我们始终一贯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开展提高大学生修养的各项工作,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多元一体、开放 性的世界格局中,多元文化和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一直冲击着我们有关大学生修养的经验和 固有的理念;在文明冲突、对话与交融的过程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古代传统 文士是一个相当注重个人修为、强调谦谦君子风度的文化群体,就主流而言,在传统文士的 举手投足间,凸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雅大度。在开展提 高当代大学生修养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士风度在扬弃中古为今用,亦未尝 不可。
一、君子风范给予人格定位建议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士由“士”演化而来,春秋中后期,随着等级制度的崩溃,“士”从没落 的贵族阶层中游离出来,由从武转为从文,逐步形成为具有鲜明文化标志的阶层,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文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不断壮大成熟的阶层,成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 准的群体。传统文士向上流动可以进入官僚阶层,向下紧靠农工商,其情形大体相当于今天 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 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 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首先得倡导人格的完美。大 学生个人人格定位必须与民族文化、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才是积极健康、阳光朝气的 ,也才能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传统文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它是由孔、孟为普通人设计的做人规范,是圣王人 格的补充,倡导君子人格意在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君子观念形成以后,经过世代相递逐 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历代仁人志士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痕,而且对中 国 古往今来的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是以人文主 义为内核的,实事求是、重公爱国、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传统文士一贯追求的君子人格的源泉。其中包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 向,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具有当然的良好示范作用。
“君子”一词出现于西周,原指世袭贵族,孔子首先对“君子”注入丰富的内涵。就内在 规定而言,“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1](《宪问》)。“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雍也》)“仁”就是爱人,既能理解 尊重他人, 又要给人以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智”是指通晓事物的能力;“勇”是一种实现 理想的实践精神。三者之中,“仁”是最根本的,是君子的本质内涵,“智”、“勇”则是 “仁”的外在开拓。从外在素质要求来看,君子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君子应贞而不谅 ”;君子应当富有才能和才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 卫灵公》);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君子博学于文”[1](《雍也》),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君子应奋发有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矣。”[1](《学而》)君子应具有忧患意识,“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能 律己成人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真诚相待,善于成人之美。君子要有仁者情怀,“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1](《雍也》),“修己以安百姓”[1](《宪问》);君子应重义 轻利,穷不失义,弱不丧志,以义为质,在义利关系上见利思义,必要时甚至要舍生取义。孟子对君子人格的发展在于明确把“仁义礼智”作为君子的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君子应该养 成“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2](《公孙丑下》)的浩然正气,这是一种精 神力量,指 明了一种培养君子的重要途径。荀子进一步整合君子思想,主张义利双行,不可因“义”制 “利”。“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 义也。”[3](《大略》)荀子不仅承认大利,还肯定了一定程度的私利,但依然 强调先义 后利。他还将“礼”延入君子人格中,丰富了君子人格的本质。“礼者,人道之极也。”[ 3](《礼论》)汉代以后,人们对君子人格的本质认识趋于一致,对其阐发多停留在如何 培养方 面。而孔、孟、荀对君子人格的定位千百年以来就一直成为传统文士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 人格标准。
概括之,传统文士的君子风范给予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定位方面的建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 ,一向处于被爱状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显得措手不及,甚至缺乏顽强的意志和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创新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历来就是传统文士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生 命力之所在。自强不息包括艰苦奋斗、勤学苦读和励志自强诸方面。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当代大学里有着一批数量不小的贫困大学生。目前高校贫困 生比例约20%,其中特困生比例为8%。在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管理体制,并采取奖学金、勤工 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的同时, 给予广大贫困大学生人格定位的引导,让其人穷志不短,精神不倒,就人才培养和青年人的 发展来看,或许才是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
传统文士向来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乾卦彖辞》)的原则,孔子 亦说:“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述而》)。自强不息的精 神表现为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1](《宪问》),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孔 子本人就曾周游列国,勉力而行。孟子认为,君子要承担自己的使命,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2](《告子下》),《中庸》则提出学习上,要不甘人后, 积极进取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5](《中庸》)司马迁虽饱受身心 痛苦,可为 了实现立言的目标,自强不息,忍辱负重,才有了《史记》的问世。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 地在当代大学生中倡导传统文士们所推崇的“孔颜乐处”精神,引导他们乐于当代之“道” ,在求学期间把道德的、精神的生活追求视为高于物质的生活,升华人格,成就道德┢肺 。
其二,在重大是非面前,必须处理好义利关系,倡导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在具 体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常常因为奖学金评定、国家助学金发放等级认定时当代少许大学生所 表现出的讨要、私欲行为而困惑迷茫;也曾因为一些学生为了多赚一点钱而经常逃课的现象 而头疼;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些许蝇头小利而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所有 这一切,都是在人格塑造中失去了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1](《里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即是判断道 德高下的 重大指标。“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 《阳货 》)因此,作为一个修养高尚的人,应当首重道德境界的提高,淡化对物质生活的片面追 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述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我们当然 要倡导当 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舍利而取义的传统民族精神。而对“利”的取舍,以是否合于“道” 为准的,也即,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其三,处世之道倡导“和为贵”、忠恕守信的原则。当代大学生中的人际冲突与交往危机问 题相对较为突出;非正式学生团体中的不健康思想和情绪,也时常在钝化我们的正面教育工 作的实际效果;而大学生在诸多环节所表现出的诚信缺失问题,也早已引起媒体和学界的高 度关注。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1](《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1](《子路》)这昭示着修为高尚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能够与人和谐 相处,但 并不主张在各个方面一定要同一。“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卫灵公》 )“君 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为政》)在人际交往中,应当贯彻宽容、 淳厚的德 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周易大传》)也即,在人际交往中, 既肯定自 己的主体性,也承认别人的主体性;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 也就是要贯彻“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颜渊》)的忠恕之 道。当子 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曾子也说:“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1](《里仁》)朱熹解释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 为恕。” 也就是说,孔子以来,传统文士倡导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的任何一事无 不尽力而为的诚心。“恕”是“忠”的延伸和扩展。也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 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 于左,毋以交于右。”[6]也即,当代大学生在处世为人上要坚持正道,不走极端 ,尊重对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范围内行事。
当代大学生中诚信失范的问题已日渐突出,考试作弊、有钱却故意拖欠交学费、贷款不按时 归还、研究中的数据造假以及抄袭论文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 眉睫。与忠恕相关联的另一德行就是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为 政》)孟子则把“诚信”放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讨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 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2](《离娄上》)由于“诚”是 宇宙的根 本道德属性,又是人伦道德的本源,所以“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中庸》)“诚”是个体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发展 的道德大 前提。周敦颐也说:“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7]在道德 修养中,对“诚”的体验感悟乃重要的一环。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 矣。”[3](《不苟》)朱熹也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6](《大 学》)作为道德 本体的“诚”,表现为道德实践就是“信”。“信”一方面是政治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是 个人为人处世的必备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申兀),其何以行之哉?”[1](《为政》)孟子则更将“朋 友有信”立为五伦之一,使之成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
在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中,传统文士那种既有理论基础,又注重实践环节的诚信思想 完全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所借鉴和效法。与其就事论事地空泛说教,不如将古已有之的经典文 化和典型事件、人物列举罗列,让大学生们在阅读中感悟,在体认中比照和仿效。果真如此 ,也就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可参照的榜样,其效果应该是较为显著的。
其四,人品的提高当注重日常修持,关键在于恒久用力、不间断地修正。传统文士无不讲求 日常修持功夫,认为那是达于君子之域的必由之路。余英时认为:“‘修身最初源于古代 ‘礼的传统,是外在的修饰,但孔子以后已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其目的和效用则 与重建政治社会秩序密不可分。”[8]“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1](《宪问》)可见,“修身”是以建立政治社 会秩序中 之“道”为其终极目的。因此,儒家认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国家矣。”[5](《中庸》)“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齐心。”[5](《中庸》)与此相类,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家国 的希翼, 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当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注重日常的修养,调适自己的行为、提高内在 品位势在必行。种种方式和途径,古已有之,前鉴犹在,当代学子们完全可以学习传统文士 一丝不苟的自我修持精神。
二、入世激情洗涤颓废消沉
知识分子除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作为掌握文化的精英,在 社会政治思想的传播风俗伦理的塑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家长的希望、 师友的策励;还担负着社会、国家的期待,肩负着社会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是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参与 意识和竞争意识,渴望自立自强,既注重物质利益,又关心精神文明;既强调个性发展,又 关注祖国的命运。多数人热爱中华民族,期盼民族振兴。这一点在今年“5•12”汶川大地 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已经得到充分展示,并且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但一些大学生缺乏民 族使命感,没有把民族使命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 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境界和情操不高,视忧国忧民为 杞人忧天,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伟大目 标与现实表现差距较大。
传统文士总是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视为人生的崇高追求,认为个人生活的目的应当是安邦定 国和人民的安定、兴盛。他们几乎都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饱含着入世激情。孔子说:“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宪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泰 伯》)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2](《公孙丑下》 )传统文 士把参与国家政治视为自己的天职,把治国平天下当做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关心社会现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少士人入仕后 直接参加国家管理,清正廉洁,执法严明,成为贤相清官,至今为人称颂。有人虽遭贬谪, 仍怀报国之志;许多人在家国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从容赴国难,视死如归,“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卫灵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士中优秀分 子的高度 社会责任感和英勇献身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士认为,个人生活的目标应当是邦 国和人民的安定兴盛,他们总是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视为人生的崇高追求。因此,孔子一生 四处奔波,希望得到国君的信任,治世安民,处处表现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他还认为, 就个人人生观的角度来说,能治世安邦者,就达到了“仁”的境界,甚至成为圣人。“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 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诸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雍也》)
文士们无不以积极用世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精神,在一些诗文中亦有所体现。“闲居 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9](《杂诗》),“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10](《 咏史》)。“余亦南 阳子,时为梁甫吟”[11](《留别王司马嵩》) ,“许身一何愚,窃比稽与契”[12](《咏怀》)。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来说,远大的志向,同时也就意味着深沉的忧虑,在中国古代真正 能实现救国安民理想的人并不多。传统文士们尽管自己仕途坎坷际遇不周,可其忧虑的主要 问题却并非个人的升沉荣辱,他们依然在为天下黎民百姓担忧,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 君子忧道不忧贫”[1](《卫灵公》),范仲淹则将这种以自己全部身心担负国家 和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表达得极为完美。“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3](《岳阳楼记》)
传统文士的入世济众精神之所以令后世无限景仰钦羡,还因为其一生坚持不懈,无论身处顺 境,还是限于逆境,都不会淡忘忧国忧民的意识。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实现理想的机会 ,在匡地被人围困,过宋时几为所害,在郑国与弟子相失,过陈时途中绝粮,弟子们连连病 倒。鲁国石门的司门者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1](《宪问》),却客观地道出 了孔子的坚决意志和献身精神。
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乎。”[1](《述而》)“天下 有道则见 ,天下无道则隐。”[1](《泰伯》)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尽 心上》)传统文士在面对丑恶的社会而又无力改变时,或遭受打击挫折时,往往暂时选择 退 避之路,但这种退避并不表示对用世之志的淡忘和背弃。尘世功名并没有被忘却,救民济世 常常引起其共鸣。陆游晚年虽隐居二十多年,可忧国伤时,时时盼望着收复中原。虽一方面 表示“身为野老已无责”,但又“路见流民终动心”[14](《春日杂兴》)。虽无 力干预世 事,却“杜门忧国复忧民”[14](《春晚即事》)。在退隐者的内心深处,那自幼 就树立起的 救民济世的人生理想境界,始终高于一切,因此,苏轼说:“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15](《和贫士》)。
传统文士的入世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是中国 传统文人灵魂的核心。它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促使传统文士成为行动的知识分 子。文化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在某种文化背景下逐渐熏陶起来的文化存在物。人总是要借 助于已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去创造未来和展望未来。传统文士以修齐治平为其人生理想, 在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强调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注重国家在先、 个人在后的文化基因。当代大学生应当担当起今日中国社会的责任,继承传统文士的优 良传统,以担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为己任,并以此为修养的目标。
立志,如舟之有舵,如树之生根。当代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时,应当结合国家 、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为前提,再结合自身情况,确立人 生志向。这样,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学术情怀弥补空疏浅陋
知识分子在肩负社会使命的同时,还应当勇于承担起学术使命,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知识 经济时代,各国加剧了科技和知识的竞争,这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 说,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爱国的意识和热情,要有改革开放意识和时代精神,更要 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学术文化素质。应该引导他们集中精力刻苦学习,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真正为祖国为人民开创出一番事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和人生理想。
传统文士堪称亲近学术、追求名山事业的典范。翻检史记,你就会随处可见传统 文士那亦官 亦学,政学一体的身影。一方面,他们进则坐堂视事,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运转的脊梁和 中坚;另一方面,退则自省冥思,与先贤对话,与天人共语,或书、或画、或评古述今;拔 除冗务,遍览群籍,以立言为鹄的,耕耘在自己的精神田园,沉醉于玄远深邃的学术创造活 动之中。朱熹在为政之余勤奋攻读,努力著述,鸿篇巨制、汪洋恣睢,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巨大,不仅使当时人难以望其项背,亦奠定了一代儒学宗师的地位。每 当仕途受挫、际遇不佳时,暂时淡出的文士们习惯于回归学术、闭门读书,进行专门的学术 研究。“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16](《报任安书》)司马迁本人也是在困苦屈辱中,以学术为寄 托,“就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6](《自序》),写成了传世名 著《史记》。东晋 末年的陶渊明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 的 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在对现实的渴望和苦闷中对于社会有了深刻的反思,创作 出一座理想王国“桃花源",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反抗,也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文 学 成就。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虽主张逍遥,但却一直致力于对《庄子》的研究,并 写下《思旧赋》之类的名篇。大凡有成就的传统文士,无不对学术事业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 。李白放任不羁,但诗始终不丢。杜甫则公然宣称事业追求在于诗歌,他一直勤奋读书,并 叹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7]《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在诗歌创 作上苦苦 寻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7](《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哪怕在 贫病交加时,他还是不愿丢掉诗歌写作。其学术追求之执着,奠定了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 就,在他之后,中国诗歌界就以他所用的106个韵部来作诗。
在商品经济社会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中的部分群体基于功利和就业的压力, 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种情况在文科的长线专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商品经 济的尘嚣诱导着从学生到家长、从部分行政官员到社会各界对学术理性的鄙薄或敬而远之, 工具理性以压倒一切的态势掌控着话语霸权。可曾想过,过于功利化的求学意识和完全以金 钱多少来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舆论氛围只能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被掏空理想追求的民 族,将会失去个性和特色。在当代大学生中,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倡回归学术、亲近人文 的学术情怀。养成学术追问习惯,自然就掌握了进行终身学习的利器,那么,构建成熟健康 的学习型社会也当然就是题中之义了。
四、高雅的生活情趣矫正菲薄行为
传统文士认为,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读书求学不仅仅是进行精神旅行,也并不主张始终过 着僧侣般的文化苦旅;在豁达、做人有原则的同时,必须富有生活情趣,注重调适生存方式 和生活手段。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和爱好、兴趣取向并不令人乐观,甚至连攻 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都有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发生。在当代大学生修养中,培养 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纠正空疏菲薄的种种荒诞怪异行为。
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本位的,而且是泛审美主义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传统文士,无 论宗儒、崇道,还是佞佛,只要不想被视为“俗”,他就得以“雅”为其审美理想。他可以 不是真正的诗人、画家、琴师和书法家,但不能不懂得一点吟诗和欣赏琴棋书画艺术的常识 。在这些方面有了较高的修养,有“艺”而进入了“道”,那便达到了文士们所谓的“高雅 ”。因此,不懂得高雅的生活情趣,就不懂得文人们所谓的“文”。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圈 ,无论是教室墙壁、课桌,还是厕所里边,我们都会发现诸多粗俗不雅的文字。宿舍是学生 们主要的生活空间,可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修饰件,符合“雅”的标准的并不多见。学生 日常爱好除了打网络游戏、玩扑克、瞎聊之外,似乎没有更为高雅的追求。我们很少看到飘 逸轻灵的诗画作品展示,更难于听到悦耳的丝竹之声,宿舍文化的品位亟待提高。在经济发 展、物质生活较为丰沛的情况下,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碰撞,当代大学生的衣着服饰较为随 意 。但得体、合乎身份、符合“雅”的标准、体现文化韵味,却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评判大学生 服饰的主流意识。
传统文士却能于简陋生活中求得闲适的人生志趣。他们居住的陋室,往往与自然浑然一体 ,草堂、竹楼均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树木、竹林,又掩映于山水之间。他们物质上虽然贫乏, 却能独得容人文于自然的高雅情趣、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蕴。故尔,刘禹锡的陋室早已成为中 国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传统文士在注重培养个人风度、气质、精神之美的同时,还努力将生 活艺术化。在这一点上,魏晋文士表现得尤为突出。《世说新语》也记载了诸多文人逸士的 雅 举:“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尝以琴置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 琴。”[18](《伤逝》)“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18 ](《巧艺》)“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18](《任诞》)鼓琴、围棋、种竹都是雅致之举,这些 雅举的主 旨是精神上的超凡脱俗、精神上的美,雅举乃是内在精神的外化。北宋文士既具有忧国忧民 的胸怀,又向往闲云野鹤般的清闲生活,常常悠游于山水泉林之间,醉心于诗书琴画之中。 或治心养气、或俯仰静斋,在优雅的消遣中体味人生真味,连日常生活、举手投足都饱含文 化气息。他们对生命寄予美的诉求,让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充盈着情趣,显示着传统文士们唯 美的生活状态。
当代部分大学生因人生理想不明确、精神空虚而导致情趣格调低下,行为菲薄。我们在引导 、纠正此种现象时,可以思考向祖国传统文化借取材料并加以现代解说,在吸收消化后为我 所用。
五、结束语
1997年11月,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说:“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 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获得发展和扬弃,对今天中国 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提高当代大学 生修养的过程中应当扮演重大角色,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人只能成为缺少厚重感的、残缺 不全的人。就当今而言,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纵向借鉴,从历史中学;二是横向借 鉴,从他国学;三是自己摸索,从实践中学,三者互为一体。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拿来主 义、摸着石头过河似乎多些 ,却很少青睐我们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其实,历史是无法割 裂 的,尊重历史才是尊重现实,懂得如何自觉探询历史的民族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理性地探询未 来。只有在善于学习西方的同时,还善于向我们的古人、前人学习,我们才有可能后来居上 、引领时代。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Z].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朱熹.孟子集注[Z].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荀子.荀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朱熹.中庸章句[Z].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朱熹.大学章句[Z].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周敦颐.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23.
[9]赵幼文.曹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严可均.左思集[M].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7.
[11]瞿蜕园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杜甫.杜甫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4]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苏轼.苏轼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6]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李震声)
On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Demeanor and th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Self-cultivation
ZHOU Yong-jian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404000,China)Abstrac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lars' demeanor could be absorbe d to improve current undergraduates' self-cultivation. They can learn a lot from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wh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daily self-improving, and w ho have robust, promising,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 life, the lofty sentim ent of valuing justice above material interests and the principle of being frien dly and faithful. First, their dispirited and depressed attitude towards life wo uld be purged; second, their humble behavior would be adjusted; third, their sup erficiality would be remedied.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self-cultivation; sch olar demea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