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聪莉 于欣荣 赵小白
摘要:为综合分析“陕西现象”,运用实证研究与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评价,深入解析了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在于: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后期体现;错综复杂的管理体制阻碍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与二元结构制约了对高等教育成果的利用;产学研系统缺乏协调机制等。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2-0129-05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改革与对外开放,我国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区域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区域经济板块GDP总值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50%,资金和人才的集中程度接近全国的一半。从国内外实践上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双向关联关系。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很多,如三螺旋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和第三职能理论等等。实证研究方面,范明(2006)从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总量的角度对江苏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评价;郑鸣、朱怀镇(2007)采用中国1999--2005年间31个省市高等教育的面板数据,就各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研究;此外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这些研究从多个层面都证明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相关性。
据此,陕西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支撑力,理应也是一个经济大省。然而现实中,尽管陕西拥有丰厚的文化、发达的教育、高端的科技,但经济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状况被学者称之为“陕西现象”。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破解“陕西现象”,对于实现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高等教育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当教育的规模、形式和层次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形式和类型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2006年陕西省GDP总值为4 523.74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20位,人均GDP仅为11 762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最能体现地方总体经济发展实力的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陕西也处于全国下游区。与之同时,陕西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07.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3人;各类科研院所1061个,普通高等院校76所,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虽然陕西科教优势明显,但其对区域经济显然并未发挥理论上的预期作用。
(一)陕西高等教育规模超前于经济规模的发展
以高等教育规模(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与经济规模(GDP)之比,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同步性的指标(见表1)发现:2000年全国平均10.6人/亿元,陕西为20.1人/亿元,陕西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平均17.9人/亿元,陕西为35.8人/亿元,陕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9个百分点。2006年与2000年相比,全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值增加了7.3个百分点,而陕西则增加了15.7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相对平稳的经济发展速度,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发展速度较快。
此外,2000年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的陕西,高校毕业生数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2006年仍然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的陕西,高校毕业生数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较2000年相比,陕西经济所占比例并无变化,高等教育也仅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可知2000—2006年陕西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均基本稳定。但鉴于陕西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值的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数且差距在扩大,这说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显然快于经济规模发展速度。
(二)陕西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首先分析陕西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现状。陕西高等教育具有传统优势,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是人才结构的基础,人才结构服从并服务于产业结构,是新产业结构形成前的模拟平台。从表2可知,陕西高等教育工学、理学毕业生占所有学科毕业生的比例很高。具体来看,陕西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尤其是煤炭、天然气、矿藏和植物。但陕西高校的专业设置却主要偏向于航天航空和军事类专业,如目前陕西高校排名全国前列专业中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讯工程专业、信息对抗及西北工业大学的飞行器制造、武器系统等。显然,陕西高等教育学科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不对称。
其次分析陕西的经济状况。2006年陕西人均GDP达到11 762元,根据钱纳里(Chenery,Hollis,1918—)关于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已超过人均GDP1000美元,即已处于工业社会的中期。如表3,从总量上看,陕西经济第二、三产业总值分别为全国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2%;从产业结构上看,陕西经济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并将进入工业社会的后期。因此,通过加强第三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抓紧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机,实现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行的。但由前可知,作为第三产业劳动力来源的主要学科如文学、管理学等毕业生的总和还不及工学一科的人数。陕西的高等教育学校虽然覆盖我国全部学科门类所有的专业,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陕西高等教育面向全国服务战略的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与陕西经济建设目标差异较大
根据陕西省“十一五”规划,陕西经济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建设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二是以国防科技产业为主导,建立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积极推进能源深加工转化,建设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四是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建设全国果业、畜牧业、中药产业基地;五是以教育、旅游、影视、文艺等为重点,建设西部文化产业基地。在确保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前提下,壮大支柱产业是陕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做大做强,并积极促进以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
从能力角度看,陕西高等教育实力雄厚。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6所,军事院校9所,国家“211工
程”重点建设院校8所(其中军事院校1所)。高校拥有两院院士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全省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56个(含博士授权单位28个,其中普通高校31所),位居全国第2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8个(其中普通高校19所),位居全国第4位,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5个,位居全国第3位,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560个,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 000余人。全省高校有近四万人参加科研活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居全国高校第4位。2006年在申报“973”、“863”、“国家科学基金”等方面,陕西高校共获得1 234项,科研经费达1.52亿元。2006年陕西大学生在校生72.62万人,占全国的4.2%。高校毕业生为16.23万人,每1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2 549人,名列西部前茅。综上,陕西高校应该有能力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
仅从总量看陕西高等教育发展喜人,但内部结构与区域经济建设目标差异较大。第一,陕西综合性大学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较薄弱。如全省有133个博士点集中在工学门类,人文社会学科只有16个博士点,仅占全省总数的6%。第二,国家级重点学科少,在全国领先的学科少。我省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个,仅占全国总数的4.83%。而且与能源、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相关的学科力量也较薄弱。由前可知,陕西将重点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以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但陕西高等教育知识创新重点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类别与陕西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目标并没有对接。
三、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中体现的尤为显著。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包括经济体制决定高等教育体制、经济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结构、经济总量规模决定高等教育总量规模、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供求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包括全面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全面的适应,就是不能片面地适应某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主动适应,就是要发挥主体的选择性功能,而不是盲目地适应经济变化的需要。总的来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二)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高等教育的政治性与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矛盾体现陕西的高校综合实力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产物,是“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形成的。陕西高校的强大主要是基于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政治性的体现。这种强势的形成主体是国家,形成方式是计划,表现出强烈的计划特性。此外,西部经济的传统起点就较低,加之长期以来国家经济战略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国家非均衡战略中扮演支持性角色,如包括提供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能源“剪刀差”等。西部高等教育为全国经济服务,西部经济则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取了东中部的迅速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直接决定了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要快于陕西经济发展速度。
2.体制原因——管理体制障碍制约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陕西省既有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又有各个部委管理的高校,还有地方直属高校。从隶属关系看,目前陕西最具实力的几所大学,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除西北大学外均隶属于国家部委。中央属高校在领导任免、经费来源、招生分配计划等方面归中央管理,很少与陕西省地方政府发生联系,客观上存在着陕西地方政府对省内高校协调不力,指挥不灵等现象。这直接造成了部委院校对区域经济关注程度较为有限。另外由于陕西省属高校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专业设置、招生数额、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缺乏灵活性与独立性,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不紧密。
错综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陕西高校既缺乏统一规划,又缺乏地方特色,从而使陕西高校目标定位繁杂、模糊,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制约了高校发展潜力。这种错位和混乱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成为阻碍陕西高等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体制因素。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陕西高等教育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主动或被动的“不作为”直接导致对区域经济支撑力度的有限性。
3.经济原因——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与二元结构制约了对高等教育成果的利用第一,陕西经济发展水平低,包括经济总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低水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比较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承载能力弱。2006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 523.74亿元,列全国20位,西部第4位,占全国的2.1%;人均生产总值1213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 91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 082元,居全国第24位,在西部12省区中仅比贵州高100多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5.9%,低于全国的38.1%;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仅7家,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仅3家。2006年,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0.78倍,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143.47万公顷。从陕西来说,能源化工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尽管产值大,财政收入高,但产业关联度小,就业率低。这些企业大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能解决多少就业,难以带动当地消费。加之,由于国家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原因,企业缴纳的税收主要上缴省上和中央,因而单纯卖资源比深加工对地方政府更有利可图。因而造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重速度而轻效益,重铺摊子而忽视技术提升,经济发展呈现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引发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就要立足于调整经济结构,立足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些转变都需要高等教育作为支撑。然而,目前陕西简单的资金投入——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就没有能力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人才与科技成果,削弱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第二,陕西经济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城乡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较少,中等城市不强,小城
市太少。2006年,西安经济总量占关中地区的51%,但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明显靠后。全国城镇化水平43.9%,我省为39.1%。此外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260元,相差7 000多元,而且这种二元结构还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上。与现代工业主要布局于西安、宝鸡、汉中等大中城市相适应,陕西高等教育资源也多集中于大中城市——陕西省的76所普通高校中,有近47所集中于西安,只有少数位于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二元结构共同形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相互制约的封闭系统。一方面城市科技自我循环,另一方面广大周边地区技术供给不足。高等教育的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局限于大中城市。城市成为一个吸纳中心而非扩散中心,或仅成为一个增长点而非发展极。这种教育与经济的自我强化的双重二元结构使得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仅能为个别大中城市服务而非整体区域经济。
总之,较低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封闭的二元结构使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智力支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在客观上就不能充分的利用高等教育成果。大量的人才外流,科研成果在发达地区开花结果,使陕西高等教育成为了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的储备地和科技研究基地。
4.系统原因——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各自一体,缺乏有效协调机制除了前已述及的陕西高等教育先天优势与经济先天不足,在近年来国家政策战略导向调整过程中,陕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整合方面的系统化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以科技资源为例,我省高校科研单位不是作为盈利机构而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面临着与企业同样的“软约束”,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谁研究都由计划安排。加上科研资源被人为地进行了行政性分割,科技与经济形成相互分离的格局,对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计划在逐步缩小,计划性的经济科技一体化逐渐松动,市场协调的一体化正在形成。但是陕西省在这方面成效并不显著。陕西省的市场化改革比全国慢,科研机构对于供求变动也未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加之,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滞后。2006年末,全省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44.4%,而全国占65%以上。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只有浙江的50%和25%;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500强中我省只有两家。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转换机制的能力不强,没有动力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够强大,没有实力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中介组织落后,专业合作组织少,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利益联结水平低。地方经济在需要高校科研力量支持时缺乏高效、便捷的路径。同时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结构,高校所培养出的各个门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将输送到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而现实是陕西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发生了错位。简言之,“产”、“学”、“研”系统严重分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各自一体,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责任编辑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