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最主要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的要求,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各类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树立信息化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
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包含的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按照《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求,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理论、各种电教媒体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教学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开发、远距离教育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等内容,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专业的方方面面。目前的教材基本上也是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普遍特点是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也很少,各学校根据课时、实验设备等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在选取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成为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的综合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来的“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成了纯粹技术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操作技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主题式、探究式、协作式等教学方法也日渐兴盛,正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阶段,并逐渐地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就将现有教学方法生搬硬套,例如,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就有以下问题:任务犹如习题,内容简单划一;情境创设不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极其有限等。
教学评价问题教学评价具有教学的导向功能,优秀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提升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应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学习结果上,更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而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或是一份试卷,或是一个实验,或是一幅电子作品。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教育技术水平,也起不到教学导向的作用,更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师范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幼儿园或中小学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根据社会对专科师范人才素质的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课优化定位为: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应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2)具备处理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3)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4)掌握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了解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6)掌握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7)具备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能力。
课程内容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建构。建立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以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为基础,重点学习各种教学媒体的采集与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应用等,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观念、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我校针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大而全”的现状对教材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删减了部分陈旧的教学内容,如删除了“传统电教媒体的原理与特性”部分内容,更新补充了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体系,如增加了利用Photoshop制作、处理图像,用Flash制作动画,特别突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把利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利用FrontPage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计算机和数码设备获取和处理数字教学信息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同时,还增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应用某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该教学方法的实质,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选多种教学方法(1)采用演示教学法使学生尽快入门。在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阶段,由于学生还没有知识基础,运用演示教学法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好的演示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之前先演示一些优秀的网站或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不仅让学生对网页与网站有清晰的概念,为以后进行网站设计、建立网站打下基础,而且还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演示教学法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起到规范操作的作用。(2)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阶段。例如,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如“多边形面积计算”课件、“配乐朗读课件——童话故事”课件的制作等不同的任务。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3)项目教学法适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实践阶段。该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基本程序:教师设计、布置项目——学生分组完成项目——项目总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完每个模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学生都要进行综合实践,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黑板+粉笔”或近几年的“计算机+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要讲解的内容,演示操作步骤。这种教学方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材料和自主学习环境方面很不够。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积极制作多媒体学习软件、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网站,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学习资料、制作素材放到网络课程中,供学生学习和下载;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学习软件放到网上,如Authorware、Frontpage、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软件;利用讨论区、网站内部短消息及聊天室,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上交流。这样,学生可通过网络自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习途径,减轻课堂教学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革评价方法,发挥引导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校采用了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测验、调查等为辅的评价形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且在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同时还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具体实施主要采用学生完成电子作品的形式,在进行电子作品选题时要具有开放性,在评价电子作品时不仅要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作品的制作过程、制作态度进行评价。
调查法和成绩测验法是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收集学生认知与情感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法是通过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口答或笔答,从中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可以得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意向以及该教学阶段的效果等。成绩测验法是通过测验来考察学生对相关认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技能学习,重在能力考察,但只会操作而概念模糊不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测试题的编写要灵活、全面,以认知领域内容为主,以客观性测验为辅。
总之,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应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开发其现代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孙春燕.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雪萍(1970—),女,山东梁山人,硕士,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