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素质教育改革初探

2009-04-02 10:05孙艺敏常怀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6期
关键词:旧体诗讲座课外阅读

孙艺敏 常怀玲

改革语文素质教育,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做文章,也只有加强教学改革,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 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在实验班开设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请《寿光日报•教育版》编辑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学院教授张子泉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潍坊学院著名教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潍坊教育学院著名教授主讲《台湾文学》;请学院多位副教授专题主讲《古代汉语》;请学院院报编辑部教师主讲《文化苦旅》;请学院学报编辑部教师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学院基础部教师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同时,结合语文教学,也开讲了数十次的专题讲座,融史学、文学、写作、小说、诗歌于一体。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潍坊市编著“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诗习作。还有一些学生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已呈现早春景象,前景十分乐观。

2 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假期课外阅读,日常课外阅读。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日常课外阅读,选择《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教师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曾删掉《崇高的理想》一文,补充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些时文佳作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3 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教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归结为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学生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但是,为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教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他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猜你喜欢
旧体诗讲座课外阅读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