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兰圃的造园理法及其文化功能探析

2009-04-01 02:58列淦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总体规划

列淦文

摘要从广州市兰圃考虑文化元素的布局原则、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多种造园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广州兰圃作为兰花生态园林的造园理法,并分析其文化功能。

关键词广州兰圃;造园理法;布局原则;总体规划;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061-02

广州兰圃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与风光明媚的越秀公园遥望相对。历经几代园林艺术家的精雕细琢,由小型植物标本园发展成现今有岭南园林艺术、文化,以栽培兰花为主专类型园林公园。广州兰圃造园设计师根据兰花生态要求和兰花适合静观近赏的特点,建造了以植物为主的生态园林,在狭长地带设置了岭南园林特色的四大景区,兰圃全园面积3 900m2,但却栽有200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春兰、蕙兰、墨兰,花香浓郁;卡特兰、石斛兰、万代兰、文心兰,花色艳丽,姿态万千。巧妙地布局了山石、小桥、荷塘、溪涧、兰棚、兰亭、水榭和楼阁,兰径园门、朱德诗碑、棕榈区、竹篱茅舍、同馨厅、明镜阁、惜阴轩、芳华园景点,突出表现“静”、“秀”、“趣”、“雅”的园林风格,兰圃堪称“闹市绿洲”。任何园林艺术和习俗都与本国文化、本地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广州兰圃也不例外,兰圃园林的主题是兰和茶。兰为实,茶为虚,兰文化和茶文化结合。

1广州兰圃考虑文化功能的布局原则

1.1变化与统一

园林中常要求统一中有变化,或是变化中有统一,即“多样统一”的原则。体现中国和岭南悠久文化的建筑文化古典美和现代美结合。兰圃东西园区的建筑风格不太一致,东区的建筑具有岭南风格,而西区建筑则既吸收了京华园林的堂皇富丽,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剔透,在变化中有统一。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是一叶兰、大叶仙茅和肾蕨等地被植物以及樟树、蒲葵、阴香、竹子等上层乔木,并配置其他树种,既丰富公园树种,又有统一的基调。

1.2对比与协调

兰圃的艺术手法特点之一就是空间对比,通过开敞和封闭,达到空间上的一收一放,同时也营造了疏密、明暗、主次、虚实等对比。但在总体上,它们又是协调的,例如建筑形式、建筑文化、植物配置都有统一的基调。

1.3比例与尺度

在总体规划设计时,设计师把建筑用地控制在最小比例,尽力扩大绿地比例,充分发挥绿地功效。

1.4对称与均衡

在不对称中寻找均衡,兰圃是自然式园林,所以设计中主要是不对称的均衡,如公园第3兰棚通向小桥流水杜鹃山的园路两边,一边用西瓜皮椒草和假蒟,另一边则是艳锦密花竹芋,利用两边色彩对比,使园路景观均衡;杜鹃山后园路两边则分别种植一叶兰和大叶仙茅,利用2种植物外形相似营造对称。

1.5节奏与韵律

兰圃将溪流做出各种曲折形状的变化,形成有开有合、有宽有狭、有大有小的重复变化,比起单纯的池水要富于韵律。溪流曲折贯穿于全园,虽然水面不大,但突破传统的汇聚法则用曲水流觞之法留给人们处处是水的感受。另一方面,兰圃的建筑文化和形式统一,不等距平行错位,令兰圃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广州兰圃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与文化认同

兰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总体的规划设计,由园路引导的风景视线一闭一开,一收一放,引发人们游园的兴趣。岭南茶道文化等给游人增加岭南文化认同感。

2.1总体布局

兰圃的基地是一长条形,西边是山坡,东边是平地,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是公园原有的,以栽兰为主,兰花的数量和品种数以万计,是兰圃的主体部分。设计师因地制宜按照文章的“起、承、转、合”来安排景观序列的。第1景区“起”:从入口到月洞门,空间狭长封闭,视线的引导(静:收(抑))。第2景区“承”:从月洞门到路亭,由狭长封闭的空间突然转向的空间,是向主题空间的过渡(秀:放(扬))。第3景区“转”:从路亭到小桥流水杜鹃山和竹篱茅舍,空间封闭,通过自然景观、题字、石刻等突出了主题景区的“趣意”(趣:收(抑))。第4景区“合”:从竹篱茅舍后院到春光亭,空间突然开敞,序列的结束(雅:放(扬))。西区是改建的时候新开辟的景区,主要景点有芳华园、明镜阁和野屋。

兰圃采取自然式布局,采用纵横序列划分景区,利用建筑的不等距平行错位,使游览线路围绕建筑进行,兰圃因地制宜的处理,让游人感觉不到场地的狭长感,变场地的劣势为优势。兰圃的园林游览路线与观赏点顺着兰圃地形狭长的原址,按纵横序列,沿着设计师因地制宜按照文章的“起、承、转、合”安排游览路线游景观序列的各个观赏点,单一的直线形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的空间,并使空间内的静立视线活动,转化为流动的视线活动,借以丰富园林层次,扩大空间的效果。为此,在布局上采用纵横序列的手法来划分景区,从而使观赏线和景区空间化直为曲。园林空间采取步移景异法,兰圃以植物和墙体巧妙地进行阻隔,使景色随脚步的移动而改变。园中局部景色处理利用错觉和联想以求小中见大法,兰圃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来实现。

2.2组景造景

一是框景。兰圃用得最多、用得最精妙的就是框景,月洞门、建筑物、植物、石头等都可以成为景框,以芳华园为例,框中的景物如画一般。二是对景。相对为景,庭园组景常常用“对景”来获得相邻空间的相互渗透。在一些分岔口则用石灯笼做对景。芳华园的碧临舫和梅亭互成角度形成对景。三是借景(借香组景)。兰圃以兰著称,每当微风轻拂,兰香馥郁,为远景增添几分雅韵。四是障景。穿过竹篱茅舍的花架时,只看到植物和小桥,再往前走春光亭才出现在眼前。

3广州兰圃造园艺术手法

3.1 化直为曲,小中见大,胜在曲,巧在变,妙在小中见大

兰圃原址地形狭长,为使单一的直线形空间,变为多样的曲折空间,并使游人在空间内的静立视线活动,转化为流动的视线活动,借以丰富园林层次,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观赏者通过空间的序列过程,并在茶室文化中,细品才能看到公园空间的全貌,是“小中见大”的造园佳例。

3.2化有限为无限

由于园址不大,采用化有限为无限手法,采用茂林修竹,适当地补以迴廊阻隔,把公园界墙全部隐藏与园外行道树互相交融在一起,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限远的地方,达到扩大园林空间的效果。

3.3空间对比,扩大园林空间

兰圃运用空间对比是相当成功的,如兰圃入口景区与园景门洞后的景区,是2个不同情调的园林空间,通过前者狭长、对称、闭塞,就会感到后者更开敞(豁然开朗)。又从小桥流水杜鹃山到春光亭的空间对比,通过前者的隐现,衬托后者的开朗,使园林空间更感扩大了。

3.4空间渗透,扩大空间层次

兰圃通过形式各异的景门、景窗、通廊、花格、树丛等,从一个空间透视另一个空间的景物,增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觉。这是空间渗透,扩大空间层次的手法。

3.5视点变化,视感不同,意境无穷

兰圃通过地形变化来升、降游人视点,使风景画面发生变幻。比如,从春光亭沿阶而下钓鱼台到亭下观鱼水榭,亭上、亭下俯视水面深渊,观感各异,俯视视野范围自然扩大。若观赏北面的汉白玉宝塔、云天构成仰视的视野,使视点视感变化,使人感到其园林空间向天空漫延,达到意境无穷和扩大公园空间之效。

3.6应用点景(题咏、对联、诗词)

十分成功地运用国香、尽友、竹子的描写。

3.7植物配置

兰圃以兰花为主,现配植有松柏林、竹林带、杂木林带、树丛和孤植蔽荫树、花灌木、藤本和草皮植物,棕榈科植物突出亚热带文化——静、秀、趣、雅。

4结语

从广州兰圃考虑文化功能的布局原则出发,分析兰圃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阐述广州市兰圃多种造园艺术手法,从而分析了广州兰圃兰花生态园林的造园理法。广州兰圃用现代建筑文化透出古典的味道,游览闻香兰圃,茶室品茶艺等岭南茶文化习俗得到高雅的表述等体现文化功能。造园用借境、障景等手法,把各个亭台楼阁分开并各有特色。

5参考文献

[1] 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刘庭风.岭南园林——广州园林[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敏.广州公园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总体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
面向新产业的规划应对与创新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
浅谈某电厂总体规划平面布置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的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