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东 林 劲
摘 要:本文认为日常的课堂教学是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舞台和组成部分,“高级英语”等专业技能课可以在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同时,在进行具体技能的教学时,也应当体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理念,使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高级英语”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我国对外交流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大、提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外语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我们既要培养懂英语又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还要造就一批拔尖的创新型英语人才。例如,王金洛(2005)指出,“时代需要有一批更为尖端的外语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他们能在国际交流中独当一面,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如其他专业一样,英语专业也需要诞生一批尖端人才,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外语教学界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观念的变化有较大关系。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以前的外语教学一般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重视不够,似乎外语专业学生只要能说会写外语就行了,学生就如同鹦鹉学舌那样跟着老师学,结果学生往往只善于对别人说过的话作简单的重复。这种教学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结果使他们缺乏思想,缺乏观点,缺乏创造能力”(何兆熊 2004)。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具有语言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到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阶段,再到现在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阶段,这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以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21世纪,这样的目标可能会显得不足。而大批的创新人才正可以成为我们参与全球知识交流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机制,优化组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提供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实践途径等方法得以实现(文秋芳2002;王金洛2005;郑艳2006;王洁等2008;王守仁、陈新仁2008)。此外,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舞台和组成部分。正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提出,“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同时,“高级英语”教材的每个课文都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作为高年级阶段的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应当在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将结合“高级英语”课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
为了发挥“高级英语”课程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理解和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使教学过程能够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外语专业学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此后,一些学者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诠释。例如,文秋芳(2002)认为,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1)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2)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陈新仁、许均(2003)通过对南京大学五个外语专业的四个年级共计403名学生的调查,对创新能力的构成得出结论:“调查对象认为对创新有积极作用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综合能力等。尽管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未使用‘综合能力这一字眼,但从他们的表述来看,包括计算机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或部分或全部地出现在他们的反馈中”。另外,陈新仁、许均(2003)以及王金洛(2005)都提出,创新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求异,不循规蹈矩,不落俗套,思考问题有开放性,不追求唯一答案;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权威,不盲从,能始终批判地看待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勇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客观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同时,他们还指出,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
从上述学者的分析与调查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涵盖了英语专业人才素质与品质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灵魂。正如黄源深(2001)指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21世纪学科渗透和融合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王洁等(2008)也认为:“扎实的知识、健全的人格以及具有善于创新和再学习能力的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发展综合国力的重任,这也揭示了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三、改革“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从源头上来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就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应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明确提出了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大纲》又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中作了较充分的阐述,“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
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前两年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经过此阶段教学,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与必要的思想素质,高年级阶段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有利时机。作为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主要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应当在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遵循《大纲》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高级英语”教材的课文多数选自名家作品,题材广泛,思想性强,语言难度大,文化背景知识点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常花费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解教材、提供现成的知识模式。这样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他们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的做法是,公开所有的课文注解、难句解释、参考资料文化背景知识和练习答案,让学生充分拥有已知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资源查找相关内容的语言素材,鼓励学生在课前能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寻找未知信息,理解重点难句,发掘和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在课前教师给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谈论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课文的收获、介绍课文的生词、表达方式以及对重点难句的理解、翻译课文片段、根据课文主题设计讨论话题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调查和学习结果,陈述观点和看法,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每周还进行一次小组活动的评比:按照新颖性、趣味性、准确性、熟练性、合作性等项目由班级同学进行互相评价,最终的评比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要求学生在课堂进行小组展示时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他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也随之相应的提高。
四、在具体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由于“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掌握阅读技巧,扩大词汇量与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同时,通过阅读汲取信息、克服信息差,在语言训练时将所汲取的信息转化为说、写技能训练的信息输入,以及进行语码转换的翻译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全面提高。因此,“高级英语”课程还承担口语、写作、翻译等具体技能培养的任务。在进行这些具体技能教学时,同样应当体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理念,使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写作技能的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取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写作前,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说出或记录下所需的主题内容,开拓思路、激发写作动机。教师对初稿的评阅只提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学生对初稿修改后再进行讨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发现自身价值和能力,也巩固了语言知识与水平。同时,在评判同学的作文中,学生还培养了分析和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外语专业教学融合学生学习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提升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见解与思想,这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王洁等2008)。
再如在翻译能力的训练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他们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问题的能力。诚然,“高级英语”课程中进行的翻译是加深课文语句和内容理解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相关的词汇、语法、文化背景和文体知识,将原文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进行语码转换的教学翻译练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翻译练习也可以采用过程教学法,由学生在自己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将译文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将小组的译文在课堂上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提高译文质量。通过翻译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翻译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有相对于原文切合度的高低,因此,翻译过程即是对译文和原文适合程度的把握和权衡。对英汉双语异同的深刻体悟基础上的灵活多变的翻译手段,对双语功能领悟于心后的语势重建,实现双语思维之间的转换,应该成为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温建平 2008)。对翻译活动的体验,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拓展他们的创新视角。
五、小结
创新能力是各类人才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外语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外语专业教学受到了强劲的挑战,必须全面提升专业教学的要求、水平和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旨在克服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升培养规格,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外语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日常的课程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舞台和途径,因此,要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精心设计课内外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索、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新仁,许均.创新型英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J].外语界,2003,(4):2-6.
[3]何兆熊.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4.
[4]黄源深.21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5]温建平.论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7-13.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2):12-17.
[7]王洁等.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8,(3):8-14.
[8]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37-41.
[9]王守仁,陈新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4):2-6.
[10]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200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