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能力 拿下文综试题

2009-03-30 09:45杨廷珺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综矛盾语文

杨廷珺

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应当也完全可以为各科学习服务。尤其是对文科学生来说,语文科的高考复习,更应适当加入文综各科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解答文综试题时,要强化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意识。事实上,不少文综试题都并不需要多少文综知识,而只需凭借语文知识和能力即可解决。下面从2008年各地文综试卷中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一、不少文综试题的材料其实都与语文知识和能力有关,只要在复习语文知识时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角度审视,即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例1(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第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分析题中的“阴、阳”问题在语文复习中,尤其在古文的复习中会经常碰到,如果能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复习(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若某山脉东西走向,则其南边常被日照,其北边则不会被日照),效果会更好,回答这道题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例2(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分析题中的“干支”问题在语文课本的注释中出现过(“鸡”配“酉”),若能在复习时加以注意,此题也易得分。

例3(2008年广东政治卷第24题)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分析此题明考政治,实则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概而论”是贬义词,讲的不是正确的认识,应予排除;“百感交集”指感慨,与“认识运动”关系不大,也应排除;“三人成虎”也是贬义词,讲谎言重复多次也会让一些人信以为真,不符合认识的规律;只有“千虑一得”的“千虑”强调了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得”则指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因而是正确答案。

例4(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分析如果说以上题目均与语文知识有关的话,那么,这道题就同语文能力有关了。首先,仅根据管仲的一句话就得出有关“中国”的结论,绝不能说是“材料充分”;其次,这段文言的意思是讲一个国家最紧要的事是“禁末作文巧”,既没有提到“精耕农业”,也没有提到“专制国家的农业政策”,所以理解也不准确,从而结论也不合理。正确答案为D——这道历史题完全是凭借语文能力来解决的。

例5(2008年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这道题实际也是在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题中所给的话语没有讲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应排除包含②的备选答案A和C;而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的说法也明显不正确,故D也应排除;正确答案B浮出水面。

二、不少“文综”题需要对古诗文有正确的理解,只要我们在复习古诗文的有关知识时,不光注意提高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注意学会就这些材料从文综各科的角度提问,这类试题就不难解决。

例6(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记载甚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地方割据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读懂题中的文言文。该段文言文讲的是官府诛杀当地大姓皇甫氏后“盗贼止息”之事,而这个“大姓”是否为“门阀土族”却没有讲,故先排除B项。再次,此事有关地方治理,与“朝廷对地方的影响力”和“地方割据”无关,应再排除C、D两项(结合历史知识也可知道“门阀土族”“地方割据”与唐高宗时政治无多大关系)。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而且“当时此类记载甚多”也可印证“关键”一词)。

例7(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卷第15题)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此题正确答案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读懂所给诗句的基础上。第①句强调“人生由命”,与“主观能动性”强调的恰恰相反,由此可知应排除A、C两项。第④句讲的是个人情绪,也与主观能动性无关,故B也应排除。D为正确答案。

例8(2008年江苏政治卷第32题)下列诗句中蕴涵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也在于读懂所给诗句。第②句讲的是由于环境而产生的“先后”问题,第④句讲的是要有信心的问题,都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命题无关,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9(2008年广东政治卷第26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分析如果不能读懂此题中文言语句

的意思,解答此题就十分困难。这段文言的大意是: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未表现出来,叫做“中”;这些感情表现出来都中规中矩,叫做“和”。“中”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一种最高的为人境界。如果能够实现“中和”,天地万物就了然于胸了。这里不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也没有谁决定谁的问题,所以正确答案为A。

三、不少文综试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我们在复习语文时努力拓宽视野,注意研究人与环境、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注意养成在阅读各种报刊时多角度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这不光对高考作文有利,对于考好文综也十分必要。

例10(2008年广东政治卷第18题)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分析温总理“以诗言志”的新闻在不少报纸上登载过,可从政治与历史的关系的角度上来设题,却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新闻时的一种警示。此题难度不大,只需凭借语文能力用逐项排除的方法即可解决:题目问的是“以诗言志”所表明的道理,这既没有讲“源头”,也没有讲“形成”和“基础”,白居易的诗属于“传统文化”,以之“告诫官员”则说明“有现实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

例11(2008年江苏政治卷第8题)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审议通过,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分析此题貌似在考时事政治,其实是在考语文的分析推断能力。只需稍加审视,就会知道题中讲的是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这既不关“任免”,也不涉及“立法”,更未讲“监督”,说的只是“决定”而已。正确答案为C。

例12(2008年江苏政治卷第22题)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分析此题题干所给的是一条从报纸上得到的信息,却要求从政治的角度进行审视,其实也只需凭借语文推断能力即可解决。首先,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这一行为并不表示“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也并未说明什么“核心”和“产物”的问题,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例13(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29题)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

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题干内容涉及祖国传统医学,虽与时事政治无关,却同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其命题倾向值得注意。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中“外”“内”“根”等词的哲学含义:“外”即现象,“内”即本质,“根”即主要矛盾。这句话讲的是治病,并没有讲“变化发展”和“互相转化”的问题,因而可以排除含有②和③的A、C、D三项,确定正确答案为B。

总之,文科学生在进行高考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在进行语文复习时,更要学会从文综各科的角度审视各种复习资料,或者说,学会对各种复习资料从语文和文综各科的角度设题考查。这样,形成习惯,就一定能“一通百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编辑文墨)

猜你喜欢
文综矛盾语文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
逻辑素养不可或缺——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27题为例